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盛不衰的毁灭者
来源:文艺报 | 星河  2017年01月20日07:11

提到“哥斯拉”的电影,人们大多会想到美国2014年版的科幻影片《哥斯拉》,或者美国1998年版的科幻影片《哥斯拉》。但这里要介绍的,却是日本2016年版的《哥斯拉》。

事实上,历史上曾有过数十部有关怪兽“哥斯拉”的科幻影片,这一形象最早就源自日本电影界。1954年,日本即拍摄了因受核污染影响而横空出世的怪兽“哥斯拉”,自此拉开了这一个日本电影史也许还是世界电影史上所谓“最长寿”系列的序幕。1984年为纪念首部《哥斯拉》诞生30周年,日本又拍摄了一部《哥斯拉》电影。

《新·哥斯拉》(2016)是シン・ゴジラ(Shin Godzilla)比较通行的译名,也有译为“正宗哥斯拉”或者“真·哥斯拉”的。总之就是为了区别以往的“哥斯拉”故事。

故事始于哥斯拉的突然出现,在日本东京施展它那巨大的破坏力。面对人类的各种攻击,哥斯拉无动于衷,毫发无损。经过科学家研究,他们认为通过冷冻方式可以延缓甚至阻止哥斯拉的行动,但准备冷凝剂尚需时日。其间美国担心事态扩大,计划使用核武器消灭哥斯拉。来自美国的美女科学家出生在美国,但她还是不愿看到核弹再次落到这片养育了自己祖母的土地上。于是在日本青年科学家和美国美女科学家的协同领导下,冷冻计划正式实施——当全部冷凝剂都被注入到哥斯拉体内之后,它终于成为一具静止的冷凝雕像。

整部影片亮点可谓不少,比如科学家们在研讨哥斯拉的情况时,有着很详实具体的分析,全都语涉科学细节,诸如它如何出现、如何供能、如何变异等等,而非一种想当然式的随意编排。而且,日本电影人在“毁楼”方面实在是很有一套,也许是拍过太多或者试图拍过太多的地震灾难影片,在这方面的数学模型比较完善,因而各种场面宏大而逼真,至少在“毁灭”效果上可以和好莱坞一比高低。

但问题同样不少。首先,镜头衔接上有些凌乱而仓促,创作者竭力想要制造一系列快节奏的叙述和快推进的画面,但总让人感觉不够流畅。对于一些必要解释的处理,又选择了通过大段对话来阐述,而为了照顾动态镜头感却又只能从权处理:一种对话发生在会议室,一种则是在行进中边走边说——但终究给人以解说过多之感。尽管创作者努力想要塑造一些典型人物,但这些角色的个性依旧不够鲜明。在科学方面就更不堪一击了,无论从可以抵御枪弹的表皮,还是单体变异的可能,都让人有一种“姑妄听之”的无奈。总体而言,电影语言的叙述略显琐碎,看来日本电影界对拍摄真正的大片还是缺乏足够成熟的掌控能力。

无论如何,日本拍摄“哥斯拉”故事是相当有意义的,毕竟,这是一个常年保持危机感的民族,时刻忧虑某一天天降灾祸,而这其中地震灾害格外醒目。2011年的福岛地震在近年又加剧了日本人的这种普遍情绪,在那次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件发生之后,有日本人就曾悲哀地声称:或许面对地震与核就是日本人民的宿命。在这种心态下,“哥斯拉”的形象及故事,自然具有它非同一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