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外来媳妇本地郎》:谱写十六载三千集的“长寿神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牛春颖  2017年01月18日10:14

再过一年,我国电视剧将迎来60岁“生日”。广东广播电视台《外来媳妇本地郎》(以下简称《外》剧)已拍摄十六载,播出3000集,且还在制作播出,它在我国电视剧一甲子的光阴中刻下播出时间最长、集数最多的印记。

于是,对于《外》剧,人们有一个个谜团想要解开。

纪录为何停留在广东?

南派电视剧使出洪荒之力

南派,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文化概念,武术有南拳,国画有岭南派,纪录片有南派,“广东制造”的南派电视剧更是值得说道。

上世纪80—90年代,广东广电相继推出《公关小姐》《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一系列轰动全国的优秀作品,近年来《潜伏》等红色作品亦是南派电视剧的扛鼎之作。而《外》剧因为以粤语为载体,或许听起来没有那么如雷贯耳,但其在广东地区的影响力、生命力无可匹敌:2000年11月4日,该剧首播,一举改变了广东地区港台剧的霸主地位;2002年,该剧创下广东省域收视份额41.39的历史性纪录;时至今日,收视率和收视份额虽然较巅峰期有所回落,但依然稳居珠江频道前3名。据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张惠建介绍,《外》剧以约10万元一集的小成本制作,在16年间创造了20亿元的广告效益,是不折不扣的“双效”丰收。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评价,《外》剧体现了一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价,《外》剧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一块成功的试验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评价,《外》剧是传媒领域一个了不起的内容生产典范。

国家一级导演车径行评价,《外》剧在中国电视剧的标准体系中确立了自己的创新价值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朱剑飞评价,《外》剧是文化自信的影视标杆。

一部剧何以如此“长寿”?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为人民书写,创作为时代放歌。16年来,《外》剧从未发生价值观以及思想导向的丝毫偏差,实现安全播出零事故,并成为广东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对于原因,张惠建认为有几个因素,包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尊重艺术规律等等。

赵化勇为《外》剧的成功总结了“三个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演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锻炼了一批又一批的电视工作者。他指出目前电视剧创作五花八门,但跟风和摇摆两种浮躁心态很严重,有“高原”但是还缺少“高峰”。能够扎扎实实深入生活,让老百姓真正喜欢的电视剧还不多,电视剧能和生活相伴多久,观众就会给你多少回报。

说到电视工作者,来认识一下古稀之年的陆晓光,他是《外》剧的总导演,已经和《外》剧一起摸爬滚打了17个年头,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工作的三分之一时间都在拍一部剧。如今回想《外》剧的创作,他认为选择了几个正确的落点促成了剧的成功。一是“落”在家庭,二是“落”在方言,三是“落”在轻喜剧。据他回忆,当年有5个提纲在选,包括家庭、宾馆、婚纱店等,最后决定讲述家庭的喜怒哀乐与和谐守望。“不靠明星点缀,不靠哗众取宠,只是讲好百姓的故事,是《外》剧能够‘长寿’的根本所在。”朱剑飞认为。

沟沟坎坎怎么跨过去?

“边拍边播”狠抓创作

16年,一部剧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必然遭遇沟沟坎坎。

2010年,原广东电视台电视剧中心整体转企改制,改革的阵痛也涉及《外》剧的生产和创作。由于部分经验丰富的编创导演人才退休或转岗,年轻主创人员尚不能够独当一面,客观上造成剧集质量的波动,观众表现出极大的不适感。当年10月,有观众致信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言辞激烈地指出《外》剧出现的种种缺陷和不足,要求停拍、停播并将宝贵的频道资源给予更优秀的栏目。为了保护好《外》剧品牌,剧组专门组织编剧、导演、演员深入到乡村田间,与农民观众深入座谈,也是从那时起,剧组确立了一系列密切联系观众、深度交流沟通的常态化机制,根据反馈确立拍摄细节,这样的行动延续至今。“边拍边播既是《外》剧的一大特色,也是《外》剧的巨大优势,它赋予创作极大的纠错力,保证《外》剧的创作符合观众的意见,保证剧集艺术质量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张惠建认为。

尹鸿对于边拍边播也给予极大肯定。“边拍边播,真正实现了16年来3000集的与时俱进。其间,观众群、观众结构、审美风格和我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正因为边拍边播,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他认为,业界一直关注美剧、韩剧的边拍边播模式,其实《外》剧已经把这个模式坚持了16年,更值得研究。

还会不会有下一个3000集?

大IP一定要开发好

“当年成功的要素现在还能不能照搬?恐怕不行,比如文化,当年岭南文化是强势文化,外来文化是弱势文化,现在是否需要出现一定的‘反转’来重新设置矛盾冲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邵阳的话引起共鸣。目前,剧组正在向4000集冲刺,那么,一部已经拍了3000集的电视剧还如何把“剧里剧外”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司局也关注着《外》剧的发展,并为其不断支招。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指出,现在电视剧最缺少的就是现实题材,电视剧要敲击到时代痛点。反映老百姓身边生活的剧一定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要讲述当下的中国,讲述大家为了实现中国梦的努力奋斗。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表示,《外来媳妇本地郎》由电视台自己制作、自己播出,而且还把模式输出到其他台,这说明拥有自己的版权优势,在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的背景下,拥有版权就会在竞争中底气很足。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闫成胜则从走出去的角度建议《外》剧挑选适合输出的故事,过好翻译关,将《外》剧推广到世界更多的地区,而不仅仅限于粤语观众。他介绍说,5年前古装剧占出口总量的90%,到2015年现代题材剧的走出去比重已经占到30%,一批现代题材电视剧走到世界各地,价格也节节攀升。

与此同时,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建议《外》剧,一定要把《外》剧当作一个大IP好好打造,“《外》剧要不断延伸品牌,可以做融媒体、可以做会演、可以做俱乐部、可以做家装、可以做商城……用衍生品反哺电视剧。”胡智锋建议。

这些年,也不断有人建议《外》剧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剧组知道,山外之山,是压力更是动力:世界上最“长寿”的电视剧是美国的《指路明灯》,共拍摄72年、1.8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