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再现“第一廉吏”生平
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于成龙》于1月3日与观众见面,该剧以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生平功业为主线,生动再现了这位“吏者之师”胸怀社稷、心系民生、清廉淡泊、莅事忠勤的为官风范。
在导演吴子牛看来,这是一部比较“高大上”的主旋律电视剧,但它却具备了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他说:“这部历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又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更加需要受众的思考和感情的介入,因此,在叙事的结构组织上,人物塑造上,思想意义的表达与叙事手法和角度的匹配上,我们都试图寻求叙事风格样式与故事和人物的最佳结合。”
该剧故事大纲这样描述于成龙45岁出仕,短短23年的经历:他由七品知县到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直至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的为官生涯,时时充满了惊险传奇,处处经受着生死考验。初到罗城,安民缉盗、九死一生,勇斗恶吏、藩田归民;继任黄州,造桥失事、革职为民,布衣受命、东山平乱;官拜福建臬台,不徇私情、为民请命,智斗王爷、平冤罢莝;就任直隶巡抚,以封疆大吏之身,抗命赈灾、挖出窝案,痛下狠心、处决妻弟,整治了腐败,清廉了吏治;年近七旬高龄,再负重任,总督两江,胸怀社稷、心系民生,力除“火耗”、不畏权贵,先斩后奏、处决皇亲,赤胆忠心,震惊朝野。然终因积劳成疾,泣血檄文,使命未竟,端坐而逝。康熙帝泣泪下诏,称誉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
这部剧的“人民性”也就是当下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接地气”。吴子牛认为,这是剧中于成龙23年为官生涯中感人至深的一个看点。在剧中于成龙家那个大磨盘处,初冬第一场瑞雪降落的夜晚,3个意气风发的读书人得知朝廷急需用人,可直接去北京掣签为官之时,兴奋之余,不约而同地齐吟:“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尚未出仕,此吟便道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志向,道出了“父母官”的真谛。
其实,这副对联产生在于成龙时代之后,但吴子牛认为,“此时依此联描绘于成龙的心声,确实是再准确不过了。一位著名编剧曾说:‘历史是一只养在瓶中的鸟,而历史剧则是放飞了这只鸟于自然和空中。’因此,我将这联用于那个飘雪的夜晚,一如郭沫若所说,历史剧是发展历史的精神,说明他高度重视历史剧的社会作用和使命感。因此,在原则范围和道德准则既定之后,不必拘泥于所谓的‘历史真实’,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于成龙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清代,但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的担当精神,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情怀,他的克己甚至“自虐”,令人唏嘘崇敬,的确是今人的榜样。吴子牛表示:“在这部剧中,于成龙的深情和大爱时刻感染着大家;他对故乡、亲人、师长和百姓的爱,对自己好兄弟的友情,对自己治下百姓的关怀和爱戴,每每让人感动不已,唏嘘不已。”吴子牛在阐述这部剧结尾时说:“只要有对每一个镜头负责的精神,这部大剧便具备了精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