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张“生命签证”背后的隐秘历史
《最后一张签证》聚焦二战时期中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的义举——
数千张“生命签证”背后的隐秘历史
主演陈宝国
《最后一张签证》海报
主演王雷
《最后一张签证》剧照
它是2017荧屏开年大戏的“情怀担当”,它也是满屏仙侠玄幻中的一个“异类”——
二战题材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如今正在荧屏播出,70多年前的一段隐秘历史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重现在观众面前。在著名编剧高满堂和导演花菁的操刀下,二战时期中国人发放“生命签证”救助犹太人的义举,成为开年荧屏中极具人文情怀、宣扬人性大爱的一道亮色。
然而,在找回久违的历史正剧厚重感的同时,《最后一张签证》也因情节拖沓等问题受到诟病,影响了在观众中的口碑。
日前,记者在深圳看片会上采访了该剧制片人朱凯,并通过江苏卫视采访了编剧高满堂。
1
那段历史在国外家喻户晓,国内却鲜为人知
“二战期间,有将近600万犹太人被屠杀,逃到中国上海的犹太人幸存者有3万多人,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向4680名犹太人发放了签证。”
在《最后一张签证》的深圳看片会上,片尾的这一组数据让不少在场观众发出了惊呼。许多观众坦承,在此之前自己完全不了解这段历史。
这也正是曾创作出热剧《闯关东》《钢铁年代》的高满堂首次涉足二战题材的原因。“选择这个题材因为这段是真实历史。1938年,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向数千名犹太人发放了签证,帮助他们躲过纳粹的大屠杀。这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牵系着千万个家庭。欧洲很多文化学者和上年纪的人都知道,但知道这段历史的中国人很少,这让我特别遗憾。我要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还原。”
最终,高满堂的剧本决定以普济州(王雷饰)、鲁怀山(陈宝国饰)作为当时的外交官代表,讲述他们冒着巨大风险执行“七人名单”绝密任务、与以汉斯为代表的德国纳粹斗智斗勇的故事。
剧中外交官的原型,就是当时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当年,何凤山为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办理了数千张逃往上海的“生命签证”,具体数量已无从考证。后来,以色列政府授予其“荣誉公民”称号,并为他树立了纪念碑,他也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在《最后一张签证》中,鲁怀山冒险发放签证、救助犹太籍科学家、最终被调离领事馆等大事件都是真实的,但鲁怀山、普济州各自的感情线索属于艺术创作。这也是这段历史首次被搬上电视荧屏。
2
久违的历史题材大制作,不再是“虚拟拍摄”
说《最后一张签证》是“异类”并不为过。在《孤芳不自赏》《守护丽人》等满屏的仙侠玄幻、青春偶像剧中,只有《最后一张签证》是久违的历史题材大制作,也是内地电视剧国际合作程度最高的一部。
制片人朱凯透露,在剧中,国内外演员排除三种语言障碍联袂出演,外籍群众演员超过1万人,跟组翻译多达36人。剧组得到了捷克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被破例允许摄制组在当地建于1890年的利贝蕾茨图书馆中进行拍摄。
从制作上看,《最后一张签证》与时下不少在“虚拟”条件下拍摄的影视作品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原汁原味的还原了78年前的历史场景。“选择布拉格拍摄是因为那里历史保存最完整。剧中的中国领事馆和当年维也纳的中国领事馆内外景几乎一模一样。”
高满堂在创作期间先后三次远赴布拉格,亲自探访集中营、大使馆、犹太人纪念馆等。“当我踏上那片土地,我觉得每根汗毛都能立起来,感觉特别恐怖,这是看资料所感受不到的。我就是到了那里才提炼出这部剧的一句话:我无限崇拜生命。”
3
情节拖沓最影响观众打出高分
这部最具“大剧品相”的电视剧,自江苏卫视播出以来,它在CSM52城电视剧收视榜中稳居前三,在同类型题材中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都说电视剧如今进入了“轻时代”、挤压了历史正剧的生存空间,但《最后一张签证》的表现说明,历史正剧依然有市场。有观众评论:“没有小鲜肉,没有仙侠,没有穿越,静静地讲了一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尊重的真实故事。久违了!”
不过,《最后一张签证》豆瓣评分目前为6.4,和《北平无战事》的8.8分还有一段距离。它最被诟病的一点莫过于情节拖沓,“光是发不发签证就讲了四集”。此外,配音问题也让观众“跳戏”,大量的外国演员用中文配音,就像在看“译制片”。
朱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接受观众的批评意见,确定用中文配音,是为了照顾大部分电视剧观众的观感体验。“这部剧投资高达1.6亿,现在大部分电视剧的演员片酬和制作成本比是6:4,我们已经做到了4:6,大量资金花在了实景拍摄、服道化制作等上面。说实话,46集的长度才能保住成本。”
他还透露,《最后一张签证》已经售出国外版权,瑞士、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德国、以色列等国都预订了该剧,根据国际电视剧市场惯例,这个国际版的长度大概在12集,将按照外国观众思维重新剪辑。“我们正在邀请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导演斯皮尔伯格担任国际版的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