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追寻美的足迹——读黄适远的《传奇新疆》
来源:文艺报 | 蒋林  2017年01月16日07:08

隆冬的新疆窗外风雪弥漫,文化的新疆让人心潮澎湃。寻着黄适远先生《传奇新疆》的足迹,我们宛如进行一场畅快的心灵之旅。在阿合奇、乌恰如翡翠般的草原上,在欢快的库姆孜奏响了《玛纳斯》的时候、与柯尔克孜群众一起聆听“当代荷马”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宏篇史诗;从北部遥远的阿尔泰山到蜿蜒逶迤横贯东西的天山,追逐哈萨克族牧人的脚步参加阿肯弹唱会,在哈萨克族《六十二阔恩尔》音乐会中感受草原活化石的魅力;在托布秀尔琴声中吟诵草原上的歌——马背上的诗《江格尔》;在维吾尔族音乐金字塔《十二木卡姆》中流连忘返;在欢乐的聚会“麦西热甫”中感受哈密阔克麦西热甫的春天气息;沉醉于刀郎麦西热甫的热情奔放;在“纳孜库姆”中感受热烈奔放、诙谐幽默……

刀郎木卡姆艺人的双手既能弹奏优美动人的旋律,又能魔术般用桑木做出弦最多的新疆扬琴——“锵”。这是维吾尔族民间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史籍称为“七十二弦琵琶”。蒙古族托布秀尔艺人既是出色的乐手,也是技艺纯熟的制琴工匠。对于许多民间艺人来说,会吹弹什么乐器,就会制作什么乐器。语言、音乐、场景、服饰、舞蹈等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交响乐器与卡龙琴、弹拨尔、手鼓等维吾尔族乐器共同演绎出对人生、爱情、艺术的感悟以及人们对故土的热恋。马鞍、土陶等这种父传子、子传孙的传统手艺都没有失传,一直保留着;“史诗传奇”、“歌舞传奇”、“手艺传奇”,从未间断。寻着书中的传奇,我们欣喜地发现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留得非常好,直到今天仍然生机勃勃。

新疆不仅是一个美丽丰饶的地方,也是一个文风昌盛的地方。早在本世纪初,我就已在文字里认识了黄适远先生。他常见诸报纸杂志的一系列民俗文化散文,洋洋洒洒万千言,取材宽泛,笔触细腻,才思奇诡,立意高远。他写史诗、谈歌舞、论手艺、绘人物,一个个素材信手拈来,文字时而燃烧似火,翰墨淋漓,时而沉郁悠远,行云流水,饱含生命激情。他从事写作和研究以来,不走捷径,埋头苦干,一直是他为文为人的基本。在长期的深入生活、田野调查中,他被新疆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所陶醉,被厚重的历史文化所震撼,被淳朴的民风民情所折服。这块热土不仅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予了他创作、研究的灵感。

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黄适远发现了新疆文化的一个个亮点:木卡姆琴声的欢笑与幽默、热烈与忧伤,专注演奏、忘情歌唱的木卡姆艺人;那些随时迸发的如痴如醉的飞扬的歌舞;热烈高亢之中包含着忧伤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谣;独具特色的西域风光,壮美的天山,雄浑的帕米尔;转场途中的驼队……当这些新疆的景致和人物以朴实而曼妙的文笔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大美新疆带给人们冲击和震撼。

在新作《传奇新疆》中,黄适远游走于新疆多民族文化的海洋,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广处着思,竭力挖掘隐藏在草原、戈壁、高原、马背、琴弦中的文化意蕴,从而构建起了气势恢弘、仪态万千、写实与抒情兼蓄的文化景象,使我们从多重角度领略了新疆的灵魂和精神,体会新疆多民族文化的风采。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离开书斋,投身田野,拾掇那些行将消泯于大地的“母亲的文化”,开展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不间断地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加紧抢救少数民族的濒危文化。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为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文化是各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他们的身份与独特的民族精神之所在,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扶贫力度的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巨大的变革中,部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文化面临着危机。当前,如何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原有的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渐行渐远。这些折射着中华多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宝贵遗产,成为民间文化学者们用尽全力抢救的对象。在这过程中,新疆文化学界逐渐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清晰思路,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他们发出的声音、写下的文字无疑将帮助更多人科学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因为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黄适远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中。几十年来,他追随前辈学者的脚步,深入全疆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草原文化、绿洲文化。他的“非遗”民俗文化研究以独特的魅力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主持和参与《转场——新疆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研究》《新疆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研究》等课题。出版了《中国新疆民俗大观》《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哈密史话》等学术著作,以及《寻找桃花源》《走进西域》《永远的丝路》《哈密故事》《传奇新疆》等散文集。

黄适远不仅是一位民间文化抢救工作者,更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丰富的现实经历、深厚的文化积累,让他写出了这么多的作品。他的民俗文化散文以厚重的历史感、智性的光芒和鲜明的个性,在新疆的大文化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奇新疆》在诗与故事之间,在歌咏与讲述之间,在抒情与叙事之间,从多方面阐述了作者对新疆及新疆文化的理解。在书中,作者力求用一种严肃的史学态度,关注民情风俗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同时巧妙地把引经据典、数据引证、图片参照和个人感悟结合起来,将深藏于“三山两盆间”的神话、传说、掌故、事件、民俗进行了现代文化背景下的诠释,追溯西域文化之脉和中华一体多元文化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面对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与现代生活越来越远、“非遗”项目异化、“非遗”传承人老化等,黄适远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未来“非遗”保护应创新思路,积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社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这充分体现了一位学者和作家的情怀。

(本文图片由黄适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