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创造中华民族文化新的辉煌
来源:文艺报 | 吉狄马加(彝族)  2017年01月16日06:5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沛、高屋建瓴、饱含时代气息,是促进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总纲领,是一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与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涉及到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全部内容,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艺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和深刻内涵,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性、作用功能、创作规律、发展方向、文化政策等重要命题做出的全新判断和理论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极大的热忱重塑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对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版图,正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正是由56个民族的人民同心合力缔造、延续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正是由多元、缤纷、不同特质的56个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彼此促进而形成的。富有包容性、创造性的中华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的作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是生长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作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自信而自豪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心存敬畏之情和历史自豪感,要给予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充分的自信。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辐射力已经由经济领域延伸到文化领域,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碰撞与激荡中正在形成新的格局,不同国家都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中华各民族作家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继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文化传统,将我们的精神文化基因延续到我们新的精神文化的创造中,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国各民族作家的文化自信基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璀璨光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作为从未中断的古老而伟大的文明,中华文明比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印加文明等更具连续性和自我更新性,这种延续性和独特性就集中体现在多元一体、56个民族共同铸就的中华文化上。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并非静态既定的,而是表现为一个绵延生成的历史过程,因而,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然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并不是割裂的、彼此无关的,而是一脉相承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化都孕育出了各民族的经典作品,振奋和鼓舞着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华文化的自信真正深入到各民族的内心,从而锻造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魄。由此,中华文化毫无疑问就是我们中华各民族作家的精神气魄,是我们走好中国道路的最强大的精神支撑,也是树立方向引导、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思想资源、倡领社会新风、激发向上力量的不竭的精神动力。今天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增强“四个自信”,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能没有崇高的精神气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离不开文学艺术这一精神火炬的引领,离不开中华各民族作家的共同努力。

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更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核心母题。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为我国文学百花园贡献了许多伟岸俊杰的爱国英雄形象。在古代,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以及南方各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的英雄史诗,这些歌颂英雄和先民们不畏艰难、劳动奋斗、追求幸福的历史故事,以其崇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水准,与世界各国的史诗一起共同展示了人类特定历史时期高超的艺术成就。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核心母题就是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歌颂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在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上,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的《狂欢之歌》、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小说《茫茫的草原》和电影剧本《祖国啊,母亲》、彝族作家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壮族作家陆地的作品《瀑布》、赫哲族作家乌·白辛的电影剧本《冰山上的来客》,以及维吾尔族诗人铁衣甫江的《祖国礼赞》、藏族诗人饶阶巴桑的《母亲》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极大地唤起和呈现了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使爱国主义这一永恒主题在少数民族文学中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光荣传统。这些优秀作品享誉中外、脍炙人口、流传广远,激励着56个民族的儿女们去建设我们共同的祖国家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迁,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作家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牢固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要更准确地去表达各民族人民对国家、历史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奉献感和忠诚感,以更加精湛的文学艺术手法,去见证和书写中华各民族的历史进程,写出人民的奋斗、创造和辉煌,同样也要写出人民的欢乐、幸福和悲伤,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真正成为我国当代文学版图中永远不可被忽视、不可被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于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宝贵财富。我国少数民族作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其实就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认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和建设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也矢志不渝地共同捍卫和保护了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准确认识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对于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所形成的多元一体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作家,一方面要继承好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要继承和维护好中华大文化的精神主脉,理应去书写中华民族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涌现的一系列英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主题,还包含着为祖国繁荣、富强、统一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今天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极为重要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人民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实现56个民族共同的伟大复兴。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理应深入火热的生活,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去描写和刻画各民族人民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塑造有血有肉的时代新英雄形象,用我们史诗般的作品去激励各民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明天和未来。

中国人民正在实践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辉煌的事业,我们不仅要为人类贡献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更要贡献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华文化,而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根本上有助于增强和丰富对中国道路的自觉和自信;在文化创新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将使中国更加自信而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写作和少数民族文学事业也必将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和辉煌。

(此文为作者在“首都少数民族文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