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长篇新作《人民的名义》:以文学展现反腐败斗争恢弘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文艺作品如何更好地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日前,作家周梅森潜心八年、六易其稿完成的反腐题材长篇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1月10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江苏省作协联合主办的周梅森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党组书记韩松林,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野霏,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及近20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主持。
李敬泽谈到,文学创作应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势中汲取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取得了卓著成效。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反腐败斗争仍面临着严峻形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人民的名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实展现出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它并未回避政治生活中和人心中的“坍塌”,但那些正面的、满怀理想信念、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力量,终究是党和国家的主导力量。这部作品不仅为反腐题材文学提供了一个重要样本,也对进一步推动主旋律题材的创作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相继涌现出一大批以直面现实、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文学佳作。这些作品均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聚焦置身其中的各色人等,既书写他们的精神风骨,又刻画他们的个性心态,在多种戏剧矛盾冲突中展现时代正气。《人民的名义》为这个领域的文学创作再谱新篇。作品讲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调任地方检察院审查某贪腐案件、与腐败分子进行殊死较量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的惊心动魄,深情讴歌了反腐斗士的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揭示了党的领导干部应如何树立正确权力观这一重要主题。
与会者认为,《人民的名义》延续了周梅森作品格局宏大、抽丝剥茧、悬念丛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结合、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小说扎根现实、直面尖锐问题。作品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人物塑造个性鲜明、各具情态,其中不少人物、语言和细节都是在丰厚生活经验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也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耐人寻味的会心之笔。作品在结合当下的国家实际和社会热点时多有创新,既深刻呼应了中央的有关部署,也正面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诉求,展现了人民检察官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反腐决心。
周梅森曾创作过不少反腐题材作品,如《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周梅森坦言,这一次,他把积蓄十年的“洪荒之力”都用在这部作品中,写得酣畅淋漓,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一部反映时代特征、突出反腐特点的正能量作品。
据悉,《人民的名义》还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单位联合出品,周梅森担任编剧,李路执导。该剧已摄制完成,预计今年将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