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物表
在天柱山游玩,我感觉自然风光通过一些摩岩石刻的映衬,有了一种人文的底蕴,并且因文字符号的作用,感觉生命的时空里有一种超然的精神将自己托举起来。
天柱山景区方圆百里,存留石刻400余方,自唐至今绵延1200余年,內容或寄情山水、或咏物言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书道或雄奇奔放或飘逸秀润,美不胜收,其中山顶的“中天一柱”和“顶天立地”两幅题刻令游人赞叹不已。在虎头崖,当我看见“超然物表”四个大字,心里为之一震。不只是我,许多游客都伫立、观叹这幅凝重端方的石刻。此时,大家内心都向往这一境界,或许从此以后努力去做,或许下山之后很快就又“沉溺物欲”了。
据方志记载,“超然物表”四个字,是1745年张期愈先生游虎头岩寺时命其子张必刚题刻的,“谨抒一缕鸿儒情思,高士襟怀”。《虎头岩寺题壁》记述了这件事:“丙寅夏,先君子率三四同人选胜避暑于虎头岩寺,盘桓谈宴,辄逾月馀。乃作诗曰:‘往古来今递嬗,青山白水重围,望前贤而仰止,探胜迹以忘归。’题之寺壁。既又命不肖濡墨大书‘超然物表’四字,镌之石上。”
张必刚是乾隆元年(1736年)的潜山进士。史书评价他:“严束吏役,不使侵渔县民,勤于听断,案无积牍。暇时,则深入士民,以敦品励学相劝勉。”后来他“无意宦海竞争”,退出官场,“伴亲课子,辅导兄弟,力攻经术,专心著作”。 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在《梅二如古文题辞》中,对张必刚评价很高:“吾郡潜山有张立斋先生者,为人纯白清介,举世间势位利禄之事,无以动其心者,一以饬身稽古为事,困而不改,耄而不倦,真所谓君子儒也。……鼐家去潜山百二十里而不获见张先生,唯其文自先生存时已雕板得见,然终以不遇其人为恨。”由此可见,张必刚一生是真正做到了“超然物表”。
中国历朝历代有众多先贤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孔子疏食饮水而乐在其中,颜回箪食陋巷而不改其乐,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来过天柱山的文人墨客中追求“超然物表”的典型当属李白、王安石,他们的精神独立而高标。除此之外,还有深受道家影响的苏轼更是以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以内乐外”与培养廉洁美德的密切联系。他在《前赤壁赋》中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和所有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这是何等的清廉高洁。虽然是两袖清风,但却拥有快乐和充实的精神世界,尽情地享受清风明月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可见,懂得在追求外物这个向度上知止知足,将有助于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和内在的修养,踏上“以内乐外”这条积极而明智的追求快乐之路。如此,我们的心智才会更加充实和自由。于是,也就为“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的清廉之德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在天柱山曾经有位游客问我:阳刚味十足、被视为“一柱擎天”的天柱山,究竟是靠什么吸引着帝王将相趋之若骛、前来膜拜?又是凭什么让文人骚客蜂涌而至、情有独钟的?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天柱山的雄奇灵秀,更重要的是人们敬畏它“顶天立地”的精神,仰止它“超然物表”的品质吧。
一百四十多年前,达尔文看到一株来自热带雨林的兰花,发现它的花蜜藏在花茎下十二寸的地方,于是预言将有一只有着同等舌头长度的巨蛾,生长在热带雨林,当时很多生物学家认为他这是“疯狂的想法”。可是一百多年后,在热带雨林,野外考察的科学家,发现了巨蛾!通过电视,我看到了摄象机拍到的那个动人的瞬间:一株兰花,在热带雨林的夜晚安闲地开放着,忽然,一只巨蛾,飘飘洒洒地朝兰花飞来。它落到兰花上,将那柔软的、长长的舌头,一点一点地蓄进花蕊,随着那针似的舌头渐渐地探到花蕊深处,我的心狂跳着,因为我知道,巨蛾就要吮到花蜜了!那锁在深处的蜜,只为一种生灵而生,这样的花蜜,带着股拒世的傲气,让人感动。其实只要是花蜜,不管它藏得多么深,总会有与之相配的生灵发现它。从这个角度来说,天柱山就是藏在深山中的“蜜”,必然会“万里游人出”(王安石语)。因为这世上,真正的“酿造”,是不会被埋没和尘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