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罗马尼亚父女 我们瞅着有点熟
如果评选近些年最受戛纳电影节宠爱的电影人,“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旗手人物克里斯蒂安·蒙吉无疑会榜上有名。2007年他凭《四月三周两天》摘得最佳影片大奖,2012年因《山之外》拿到最佳编剧奖,2016年则用《毕业会考》斩获最佳导演奖。
戛纳10年的厚爱,见证的不止蒙吉的“全能”。三部影片均涉及年轻女性,但比起《四月三周两天》里的女大学生和她秘密堕胎的闺蜜、《山之外》中的修女与她被驱魔致死的女友,《毕业会考》故事的核心人物不再是被封闭保守的时代或区域环境,钳固思想、绑架行动的可怜姐妹花,而是与当下接轨的一对父女。然而,尽管罗马尼亚的社会氛围已经变得颇为开放,即将迎来毕业会考的女儿伊莱扎的未来人生路,在父亲罗密欧眼里也只有“出国”这一条,纵使女儿临考前夕差些遭人强暴,他仍要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放弃坚守多年的做人原则,确保女儿考完能够拿到出国留学需要的分数。
与父亲对女儿全心全意但满是悖论的爱交织缠绕的,是他的中年危机。而危机的源头,正是他在国外习得的为人处世准则,并不适应拿人情编织的社会关系网络,希望女儿奔赴英国的原因,也是不想女儿重蹈他的人生覆辙。然而讽刺在于,他在女儿“晋升”路上的所作所为,让他平素的“言传身教”沦为笑话。影片摇摇晃晃的纪录式影像里蕴含的荒唐,一如蒙吉另外两部获得戛纳大奖肯定的作品,但他对身处环境的审视,冷静中掺入主动和解。
父亲的困扰:崭新的世界并没有降临
蒙吉2009年与几位本国同行联合执导的《黄金时代故事集》,六则在1989年东欧剧变之前。前四个故事由罗马尼亚民众习以为常的领导视察、物资短缺等现象引发,纯粹以令人啼笑皆非的剧情,嘲讽特殊年代官僚体制的僵化,后两个故事讲述爱情,罗马尼亚普通的年轻人或中年人,为了维护爱情的尊严,试图反抗体制或者钻体制的漏洞,法律“及时”跳将出来予以制裁。
六部短片的剧本均由蒙吉撰写。发生在1987年,牵涉阶级爱情、非法打胎、秘密交易的《四月三周两天》,原是这部合集电影中的篇章,大概因为题材相对而言较为沉重,同时剧中“涉案”人物悉数逃脱法律的惩罚,蒙吉将之发展成独立长片。
影片在第四、第五个故事《肥猪炸弹》与《瓶装爱情》之间,伴着罗马尼亚国歌,插入一段齐奥塞斯库当政时召开全国代表会议的新闻素材,演职人员字幕逐行打出。如此固然加强了两部分内容的对比,却也说明齐奥塞斯库的独裁统治已随历史结束,可是他的影响,并不会跟随肉身一道消亡。《毕业会考》中的父亲罗密欧,正是受这种困扰与伤害的代表。
罗密欧1991年携妻回国,以为国家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不料夫妻两人的满腔热情会四处碰壁,罗马尼亚看似更换了民主世界的外壳,填充内里的仍是关系攀附与人情买卖,依靠个人能力闯出一番天地纯属痴心妄想。妻子屈身成为一名校园图书馆管理员,精神逐渐抑郁,罗密欧做手术拒收红包,意味着主动打破医患之间半私下半公开“签署”的“信任协议”。开场他家的窗户玻璃被莫名其妙砸出破洞、随着剧情发展他的车屡屡被人动手脚的原因,影片直到结束也没正面交代,排斥他的力量只用暗招不会明来,仿若看不见的密集钢针,一点一点扎破他的情感与生活,还有他在国外形成的公平信仰。
出国的执念:西方的月亮比较圆?
出国是蒙吉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这个“国”所指对象特定,是相对罗马尼亚所在的东欧而言,以英国、德国等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他2000年拍摄的处女作《西方》,一暗一明对比明显的两条并置铁轨画面上打出的英文片名,正是亦可译作西欧诸国的“occident”。
罗马尼亚在2004年加入北约、2007年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的一员,《西方》里的国外世界,在罗马尼亚民众看来俨然想象中的乌托邦,因为少有人能够亲临,就更多了一厢情愿式的美好想象。当具备一定能力或手段的人,比如《毕业会考》中的罗密欧与其产生关系,全情投入式的肯定,其实是因为心里早就植入了优点“放大镜”。到了故事时间被设定在2005年前后的《山之外》,由于签证可以轻松拿到,这种“放大镜”被安装在了平凡一族身上,纵使在德国打工时吃尽苦头,修女的女友依旧希望能与修女一起在德国生活。
《毕业会考》时,欧元在罗马尼亚的广泛流通使用,国民可以自由往返西欧诸国。如此背景下,罗密欧固执地让伊莱扎一定要去英国念书,甚至在她遭受不幸之后,以自身经历坦陈后悔回国,描绘她在英国惬意生活的蓝图,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心魔作祟。罗密欧将归国后日益加重的挫败感,归结于环境的“换汤不换药”,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找过原因。
这个身材走样头发灰白的中年男人,工作之外的生活重心,是围绕老母、妻子、情人和女儿打转,与每一位女性构建的关系,他都处理得相当笨拙,被动地应对接踵而至的突发事件。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催促他付诸行动,静音并不能阻止或延缓大大小小事件的降临。而伊莱扎的不幸,其实为他提供了心无旁骛关爱女儿的借口,他将所有精力花在为女儿前途奔波上面,无关“事有轻重缓急”,而是变相拒绝解决其它的麻烦。正如擒获2013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罗马尼亚影片《孩童姿势》,富二代驾车肇祸,但这件事情最初在母亲眼里,竟然是改善母子关系的良机,她以此为挡箭牌,妄图遮掩众多矛盾。
女儿的选择:去留没有标准答案
与罗密欧的坚决态度相比,《毕业会考》中包括女儿伊莱扎在内的其他角色,并不认为她一定要去英国留学。妻子质疑他收买官员和监考老师,使得他们一直以来对女儿的教育丧失意义;母亲和发小觉得在国内念大学并非不可,英国当下的环境不见得比罗马尼亚好很多;伊莱扎则是担心友情以及爱情会离她而去。罗密欧的回应,分别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女儿能够理解接受”,“英国总是要比罗马尼亚好一些”,“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
然而随着母亲晕倒、婚外恋情暴露等事情的发生,父女关系也在慢慢对调。伊莱扎甚至“要挟”罗密欧,假如他任由婚姻触礁等问题搁浅,她不会完成考试。借此,蒙吉对罗密欧的行为提出怀疑,他为伊莱扎所铺的路,不一定是适合她走的康庄大道。
诚然,影片聚焦的小城环境,比起《四月三周两天》中的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或者《山之外》里修道院所在的城镇,已经文明很多,可是罗密欧深夜追踪嫌犯的一段影像,仍看得人紧张压抑。但因此便要离开家园,显然属于逃避下策。影片最后,伊莱扎告诉前来参加她毕业典礼的罗密欧,她在考试铃声敲响之后,用眼泪打动了监考老师,延长了答题时间。罗密欧沉默不语,是因之前他曾请求身为监考官的情人,想办法帮伊莱扎多留出一些答题时间。
这是上一辈人情的成功?还是下一辈自行解决问题的胜利?电影并没有明示,伊莱扎最终是走是留,同样没有答案。可是比起《四月三周两天》女大学生默然看向观众、《山之外》一团脏水溅上车前的挡风玻璃的收尾镜头,《毕业会考》用罗密欧掌镜伊莱扎与同学愉快拍摄毕业照作结,画面明快动人。
蒙吉向他离不开的土地,主动伸出了和解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