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圣路易岛大教堂的天籁
来源:文艺报 | 沈大力  2017年01月11日07:02

圣彼得堡女子合唱团

巴斯克兄弟合唱团

圣路易岛浮于塞纳河中的城岛东侧,为两股绿水环抱。13世纪初,那岛还是放牧奶牛的草场,法王路易九世几度来此祈愿上天,故得名“圣路易岛”。眼下的圣路易岛大教堂,始建于1656年,尖顶耸峙,装饰华美,与城岛的巴黎圣母院咫尺呼应。

在巴黎这座文化大都会,遍布全城的教堂经常举行古典音乐会,演奏巴赫家族、贝多芬、亨德尔、弗雷、肖邦、柴可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拉威尔等人多种带宗教色彩或浪漫气息的圣咏音乐作品,虔诚的听众纷至沓来,教堂里座无虚席,一旁放着待出售的光碟,实则为一种募捐。教堂音乐会的票价一般为30欧元,对年长者优惠,以示慈善。这类宗教音乐文化形成传统,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日前,我与妻子有幸应邀出席了2016年圣诞节在圣路易岛大教堂举行的音乐会。这是巴斯克“兄弟合唱团”(ANAIKI)和俄罗斯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女子合唱团”联袂举办的圣咏歌会。举办者为 “金羊毛艺术协会”(La Toison d’Art)。该协会一向致力于声乐尤其是圣咏音乐的传播。多年来,它跟声乐乐团、合唱团体及独唱歌手合作,在法国和国际上组织内容丰富的声乐交流,有俄罗斯东正教圣歌,英国和波兰的声乐、科西嘉和巴斯克复调的音乐。“金羊毛艺术协会”定期于七八月间在圣路易岛上组织音乐节,在复活节、圣诞节特约各方艺术家来此献艺。

巴斯克“兄弟合唱团”系由布道神甫让·艾利萨莱组创于1987年,以歌会友,不仅在本地教堂、巴黎普莱耶尔音乐厅和波尔多体育宫等艺术殿堂演出,而且远赴莫斯科“艺术之家”,展示巴斯克传统和民间复调音乐特质,载誉而归。10年以来,该团参与巴黎“金羊毛艺术协会”跟俄罗斯专业团体频繁交流,每年共同推出“巴斯克圣诞-俄罗斯圣诞音乐会”。今年应邀来巴黎圣路易大教堂献艺的是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女子合唱团”。该团建于1967年,乃当今最佳青年女声组合之一,成员从14岁至21岁,均出自俄罗斯音乐名校。歌手们个个训练有素,在圣彼得堡、莫斯科、爱沙尼亚、立陶宛、乌克兰和波兰的比赛中屡屡获奖。她们在捷克、瑞典、法国、白俄罗斯和巴尔干地区巡回演出,所到之地皆以其浪漫格调和宗教音乐的神秘,吸引了各处听众。

此次,15名妙龄少女进入大教堂,格外受到听众注目。音乐会开始,姑娘们先声夺人,由听众座位后两侧鱼贯边歌边行,姗姗步上祭坛舞台,齐声演唱古波斯三王赶至伯利恒朝拜耶稣降生情景,立刻在教堂里营造出浓浓的圣诞节氛围。接着,舞台上传出《圣诞颂歌》《圣诞之夜》《哈利路亚》《圣母颂》(保加利亚旋律)《噢,基督!》《赞美我主》的歌声。歌者赞誉天主胜似宇宙的太阳,光芒普照大地,让圣母玛利亚在伯利恒生下救世主耶稣基督。一个天使从天而降,向牧羊少年们报喜,宣称世界从此要聆听“圣言”,普天沐浴在智慧的辉光里。

圣彼得堡少女们一展歌喉,自然流露,声清韵深,听众心迹相从,神灵盈怀。

圣彼得堡的姑娘们同时选唱淳朴的俄罗斯民歌,其中一首《姣洁的弯月》描述一个少女怀春:

弯月清辉洒在河面上,

又把一旁的幽径照亮。

我身靠绮窗,

思念心上人在远方。

我等待,等待直到天光,

满腹心里话要倾诉,

可他竟然不回家乡……

一颗星星依旧在苍穹闪耀,

那可不是草间滚动的晨露,

而是一个姑娘在心伤……

台上吟唱的少女们似朵朵带露桃花,歌声凄婉悲恻。还有一首《山上的雪球花》,歌中唱道:

山上有一簇雪球花,

一丛覆盆子长在了山下。

这究竟是为啥?

姑娘们去采撷雪球花,

一朵朵往草径轻撒……

其间,阿娜斯塔霞·舒瓦洛娃独唱的《摇篮曲》为阿纳托里·利亚多夫(1855-1914)的作品:

噢,小天使,闭上眼睛睡吧。

猫儿在打呼噜,

睡吧,廖努什卡。

摇篮上落下寒鸦,

吱嘎,吱嘎,

睡吧,廖努什卡。

女声合唱团歌罢,巴斯克兄弟合唱团一行三十余位歌手登上舞台,连续表演五首巴斯克古典旋律的传统宗教歌曲:《忠诚的圣母》《伯利恒》《天主宽恕》《巴斯克圣诞歌》和《美妙的月亮》。五首圣歌同样描绘耶稣诞生的佳音从山口传出,圣诞之夜的欣喜和请求天主饶恕凡人的罪过,声声充满巴斯克地方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情。比如男声独唱的《美妙的月亮》:

美妙的月亮,照耀我吧!

我前边路途漫长。

今夜,我真想见那美丽的姑娘。

愿月光照我到她的闺房。

漂亮姑娘,你是否已进入梦乡?

如果还没有睡着,

那就快快来打开轩窗。

美丽的星辰,实话对我讲呀,

你妈妈是不是还酣睡在床?

巴斯克兄弟合唱团的民族色彩特别突出,尤其是三人轮唱的《摇篮曲》,让人沉浸于温馨,耳旁仿佛响起比斯开湾的潮汐起落。

说到位于比利牛斯山西麓的巴斯克地区,那里的原住民早在印欧族群迁入西欧之前就已形成一个实体,曾于8世纪下半叶击败过查理曼大帝的军团,民风有别于法国和西班牙。我读过彼埃尔·洛蒂的小说《拉曼卓》(Ramuntcho),对巴斯克地方人的心灵印象颇深。洛蒂1896年写的这部小说,犹如一支宗教民歌,讲述一对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凄惨故事。巴斯克青年拉曼卓从军三载,情人格拉茜丝因抗婚被关进修道院。女方的弟弟帮助拉曼卓前去抢亲,拟一同渡洋逃往美洲。可临到关键时刻,成为修女的格拉茜丝已“心归天主”,不愿再随情人私奔。拉曼卓万分沮丧,无奈挥泪而去,流落异邦,终老南美。他牵马离开时,山上的修道院里传来修女们的晚祷声:“拯救!噢,十字架,汝为吾侪惟一希望”。

而今,在这座圣路易大教堂里,祭坛上展示的正是洛蒂笔下巴斯克民族的宗教情怀。至于巴斯克男声为何要与圣彼得堡的女声“联姻”,或许可追溯到纪元前高加索山民早就流徙到比斯开湾的银色海岸。或许,这缘于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贵族流亡到纳瓦尔,在异邦变成平民百姓的历史。

总之,巴斯克与俄罗斯的少男少女此刻在圣路易岛大教堂同台歌咏“圣诞夜”。共同指挥他们的是让-玛丽·盖扎拉和谢尔盖·埃基莫夫,二人均为驰名欧洲的指挥家。盖氏系纯巴斯克血统,原执棒于巴斯克歌舞团。1988年,他在巴黎的“巴斯克之家”邂逅巴斯克兄弟合唱团,自兹率团,指挥在法国和外邦一次次的巴斯克音乐会。圣彼得堡合唱团方面,埃基莫夫是一位著名作曲家,俄罗斯音乐家联盟成员,圣彼得堡国际声乐节艺术指导,任教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学院,谱写大量合唱和管弦乐作品,遍及整个俄罗斯。

这两位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头角峥嵘,气度不凡,却不争荣于市,谦卑地安于在平凡的教堂里指挥宗教民歌,实在令人钦佩。他俩指挥的是无伴奏复调音乐,由于巴斯克风度与俄罗斯格调两种音色的交融而更具特色。歌声往复回返,缭绕于教堂高大廊柱之间,跌宕起伏,余音袅袅,玄妙至极。且听双方男女声重唱的巴斯克流行歌曲《皑如高山雪》:

高山上皑皑白雪,

溪涧已经冰结。

我自由地走向你,

满心愉悦。

还有俄罗斯民歌《晚钟》:

晚钟,晚钟,声声缭绕。

遥想我逝去的童年,

怀念着我的家园,

物是人非,昔日欢乐难再现……

俄罗斯姑娘们怀念畴昔,咏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颂》。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给爱森斯坦一部历史影片配曲的音乐主题,表达不忘先祖的情怀。

最后,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女子合唱团出人意料地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音乐会的结束曲目。年轻的俄罗斯女郎赤诚抒发,音调清越: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

树叶儿也不再沙沙响。

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

 

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

衷心祝福你,好姑娘,

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曲引起全场共鸣。热烈的掌声中,让-玛丽·盖扎拉致辞。他指出,当今世态颓丧,人脱离了自然生活环境。今夕能远绝尘世,与众人在圣路易岛大教堂里踏歌,寻觅到一个清平宇宙,乃是平生一大幸事。

正是:“静言不语俗,灵踪时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