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促进类型丰富,推进电影市场健康发展
来源:文艺报 | 任晶晶  2017年01月11日06:43

题材问题是影视创作的基本问题,也是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电影题材的选择。当前,我国电影存在着题材类型单一、现实题材少、群众关心的热点题材少、题材创新动力不足、题材创新受限、市场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1月7日,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共同主办的“电影题材与市场环境建设研讨会”上,来自电影行业一线代表与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从政府管理、编剧、导演、发行、院线、产品形态、评论研究以及人才教育等不同角度畅谈电影题材选择和电影市场发展、产学研结合等话题,共同探讨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艺术也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看待电影应该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问题和未来会如何发展,另一个是艺术创作应有全球的尺度,向人类精神深处探寻。艺术与学术都需要将问题梳理提升为理论问题,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本质与真相。同时,这也促使我们看到政策供给、理论供给的不足。行业、学界、政府管理之间应强化联系,协作探索促进电影行业制度完善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途径。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认为,今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增速放缓,体现出一些结构性矛盾。电影题材管理的规范化对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在电影观众群体发生变化的今天,内容为王,应不断思考如何满足观众的个性化消费。题材管理科学化、题材有序开放将极大释放电影生产力,但是电影的创新能力应不仅局限于题材的开放,而是要从多方面增强艺术想象能力。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皇甫宜川认为,对中国电影应有信心。需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中国电影的消费和电影增速放慢的原因。要满足观众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题材应该更开放,但是题材的发掘需要艺术勇气。此外,用户体验的创新不可忽视,传统题材也需要考虑如何创新。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认为,中国电影的现状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包括资本力量对艺术力量的冲击。我们应不断探索如何在娱乐中把价值观呈现出来,根本的问题在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的根在教育,需要从教育这一根本来入手。

资本对电影的介入影响是全方位的,对此中影星美院线总经理秦虎认为:“我国电影市场需要对院线本身的体制做提升和优化,通过品牌打造,规范经营,让院线更好地服务于电影产业发展”。

导演刘杰提出包括审查在内的电影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十分重要。审查规则需要适应新时期电影的发展,才能促进类型丰富。(任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