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文艺创作的动员令
11月29日至12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聆听了习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他希望作家、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开幕式讲话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的继续,站在历史、时代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揭示了文艺事业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时代发展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激活和升华了中华传统文论,使中华传统文论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两篇讲话前后呼应,珠联璧合,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动员令,是构筑和攀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的集结号。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在实践论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以及文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理论,深刻揭示了文学艺术与时代现实的关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都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紧跟时代,反映时代是我国革命文艺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弘扬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奏响了时代之声和爱国之声,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治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艺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其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用中国人民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同时,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诗文随世运 无日不趋新
在这次文代会、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他说:“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化创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变革和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伟大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和发展大国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为人类贡献中国人民创造的新的发展模式。
文化创新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此,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比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美德,把这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的东西发扬光大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
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这是说,文章写作按规律进行,每天都应有所创新。善于变化才能持久,融会贯通才不会贫乏。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推动文艺创新,需要从根本上做起,从多方面入手,提倡观念、内容、形式、手段切磋互鉴,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充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文艺工作者: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中国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中国的诗情和意境。特别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中华美学精神。
文艺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新颖独特的发明性精神活动,自觉创新创造是优秀作家艺术家的可贵品格和共同特点。作家艺术家要有开风气之先的勇气,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打破窠臼,发挥艺术个性,不断开掘和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不断推出新的创意构思,别具一格地抒情言志,别出心裁地编织故事,别开生面地写景状物,独具匠心地刻画人物。但习近平总书记又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他还针对当前文艺界最突出的问题说:“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这情真意切的告诫,寄托着多么殷切的希望。
文心化人心 作文重做人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文艺理论关于文艺的性质及其价值和功能以及文艺家队伍建设的理论,深刻论述了文艺家的品德才艺素质与作品的思想艺术品位,以及作品的思想艺术品位对社会的风尚习俗影响的关系,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的要求。他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关于文艺价值和功能的最新丰富和发展,是对文艺工作者职责和担当的重托和厚望,也是对社会上不良文化的愤慨和贬斥。
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艺活动是由世界(社会生活)、作家、作品、读者(受众)四要素互动组成的著名观点,对我们全面理解文艺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作家的头脑即灵魂在文艺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一切文艺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是对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的最新发展,是作家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态度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值得一切文艺工作者深思。
文艺作品是文学艺术的本体,是文艺活动的中心,是作家艺术家的立身之本。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时代成就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彪炳时代辉煌。每个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都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那么什么是经典作品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生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这些精辟精练的的论断,为我们树立了创造精品力作的标准和标杆。今天我们处在文艺发展的最好时期,应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创作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堪称经典的作品。
作家艺术家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对于作为文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本体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对作为受体的读者观众,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作家艺术家的个人素质和修为就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他还引用古今中外文艺家勤奋修为,刻苦创作的典故,说明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激励我们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功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具有超强的远见卓识;既有哲学的理性,又有美学的诗性;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厚重感;既有宏观的指导性,又有微观的操作性;既有思想的说服力,又有艺术的感染力,是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丰富和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必将迎来真正的春天,我们必将逐步登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