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学理中脉动的生命体验 ——读《目送芳尘——民国知识女性的生命寻踪》
来源:文艺报 | 李秀龙  2017年01月11日06:39

《目送芳尘——民国知识女性的生命寻踪》(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为学者齐红在大型文学期刊《长城》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本书的主题,是对民国知识女性生命轨迹的寻踪,但齐红写作的初衷却并不是去赶所谓“民国热”。如果说一个时期以来热卷全国的民国系列出版物,主要是回味中国走向现代的初始历程,表现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背景下以及离乱境况中,民国人物人格的伟大与独异,人生的辉煌与苦难;那么,齐红的民国知识女性系列写作,可以说更是对民国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生命寻求、情感隐曲、命运轨迹的深察、体味与探究,尤其是作为女性学者对女性生命的书写、表现,自然就会超出“民国系列”图书着力挖掘的特殊而又阔大的内涵,而更有了感知理解生命、省察探究生命、怜爱体贴生命的意义。

我读、编学者齐红的文字始于20世纪90年代。今天看来,齐红学术研究20余年来,其文字独特的质地和品格却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不仅严谨深刻,敏锐细腻,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有着探微生命、体贴生命的真诚。透过她的文字,我们总能看到生命的肌理,总能听到生命的呼吸,总能感到生命一刻未曾停息的律动与奔突。当然,这与齐红的研究领域有关。文学可以说就是一种人学,人物研究显然更是人学,这就是齐红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此方面与齐红多有交流并有很多共识。我始终以为,在人文领域,许多方面其实根本不是学术,由于其关乎生命、关乎人性、关乎心灵,如果学者没有活出一种层面、一种状态、一种深意,其“学术”实际上必然是浮于表层的,其与研究对象必然会是很隔的,不会有什么独到而深入的发现。在这里,学术发现是需要以生命发现为基础或支撑的。

齐红一篇篇真诚的文字,最可贵的我以为就是对生命、人性、心灵世界细腻入微的感知,对一个个有魅力的个性生命充满尊重与怜爱的理解,对一个个盛名背后的真实生命知己般的体贴。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些女性生命在精神上承负着更多的困累乃至枷锁,她们的一生伴随着更多的苦难,她们的命运也更为沉重,她们的生命要耀出光华需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努力以及牺牲。记得最初读到这每一篇文字时,总是感到心灵最深处被触动了,关闭文件后,真切的感动、浓浓的感伤、深深的感喟等等依然交织在一起,绵绵不已。

这是些最真实的美丽生命,又的确是一朵朵绽放的奇葩:饱受无爱之苦,却因心中有爱、惟以爱为生命支撑,甘愿一生受难、坚强活下去的白薇;身经战乱与情感的伤害,生命中却总是更多坚强、平静、温雅的沉樱;生命中充分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美好融合,但由于一种全新的因缘,“生命中被压抑的一部分灵性”终于有机会被激发,而得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绽放的凌叔华;一生奉献着“精神分裂”,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却终于归于静如止水般绝望的关露;一次次埋葬自己,一次次悲苦无奈逃离的萧红;一生阳刚,最后却是以“怯懦”的自杀表现出更决绝的刚强和勇敢的杨刚;一生困于“生命中的错”,又觉悟着、挣脱着“生命中的错”,而终于还有时间使生命绽放出崭新一面的蒋碧微、王映霞……

当然还有林徽因,林徽因似乎更加受到作者的偏爱,我也感到在她身上汇聚了许多美丽生命的精彩。关于林徽因的出版物已有很多,但在齐红的文字中,我们却依然获得了尤为真切、深长的感悟。林徽因的生命,已然让现今时代的我们感到有些陌生了,简直可以说是现时的我们难以理解的奇迹。生命中似乎是“相反”的品格、性情,在林徽因这里竟然可以达到一种“奇特的统一”,其生命真可以说是最感性率真而又最理性智慧,最质朴平易而又最高贵脱俗,最温情温柔而又最刚强伟岸,最豁达洒脱而又最执著、不畏巨大苦难和牺牲的勇敢担当。

齐红与这些美丽生命心灵相通,“生活”在一起已经很长时间了。感知、理解这些美丽生命,体味其心灵世界的丰饶和隐微,体味其人生的独特命运、独特追求,作为研究者、写作者,这种对生命的相知和体贴的努力,本身就是美好的、幸福的。如果那些生命还在世,如果她们感受到了作者这样知己般的切切相知以及相知的真挚愿望,我想,她们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而我还想说的是,作为阅读者,阅读生命,感知生命之美好,理解生命之奇丽,以相知之心去惜爱生命、体贴生命,同样是我们这个世界中最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