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国:所有戏都亲力亲为 “不用替身,也从不串戏。什么都可以,但不能散德行”
细数陈宝国几十年间的荧屏形象,每一个都可谓深入人心:从20年前《北京深秋的故事》中内敛深沉的肖克己,到《大宅门》中敢爱敢恨、顶天立地的白景琦;从《湄公河大案》中恪尽职守的禁毒局局长到《北平无战事》中不择手段的国民党高官……陈宝国戏路之宽、塑造角色性格之多样,确实无愧表演艺术家的称号。在陈宝国看来,表演就是一座圣殿,在里面修行的演员,要能够驾驭“古今善恶”。
陈宝国主演的战争剧《最后一张签证》正在北京卫视播出。为了还原二战的真实状态,《最后一张签证》剧组远赴布拉格进行拍摄,对于陈宝国来说,这是30年前随电影代表团访问布拉格后的“故地重游”:子承父业的小酒馆、难觅踪迹的毛毡帽小店以及在全世界服装库存量最大的捷克电影制片厂,都让陈宝国感慨万千:“三十年,人生其实挺有意思。这次除了拍戏之外,还能走到我自己曾经走到过的地方。”
陈宝国一接角色就会入戏很深,在拍摄《最后一张签证》时,他还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疲惫状态。此前陈宝国遇到了自己创作的“黄金期”,在两年时间接拍了五部戏,虽然十分疲惫,但他坦言碰到这样的机会难得,所以咬牙也要坚持。与当下有的明星演员拿着高片酬不演戏、大面积使用替身等情况相反,陈宝国要求自己所有戏都亲力亲为:“这是德行,什么都可以,但不能散德行。”除了不用替身,陈宝国也从不串戏。
演员这个职业在陈宝国眼中,是有仪式感的,这种仪式感要从拜读剧本开始,一直延伸到表演,到最后呈现给观众。“就像你进入一个‘圣殿’,你是一个‘修行者’,你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如何高大,不要想用自己来代替角色。其实在我的每一次创作当中,警告自己比放任自己的成分要多得多。”
谈到对剧本的态度,陈宝国将演员对角色的仪式感类比于剧作家创作时候的状态——“就像有的剧作家要沐浴、要焚香,因为他在写他心目当中很敬仰的人物。虽然只是一个人物、一个角色而已,但是我觉得创作者都应该具有这种心态。这种心态对于好的作品创作是必备无疑的。”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陈宝国已经实现把“工农商学兵”演全的愿望:“我不想给观众一个刻板印象,希望尝试更多的角色。”两年前,陈宝国在《北平无战事》中出演反派角色,也诠释了他对于“演员应该古、今、善、恶都去演”的原则,在刻画人物上,陈宝国会尽力让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 “一个演员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角色,不是说你演了就完了。你得把它演好了,演得要好看,得耐看,经得起推敲,这才算是你完成了一次创作。”
陈宝国曾四次摘得飞天奖优秀男演员,获得第一届、第二十一届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其实在电视剧之外,陈宝国还有一个电影梦,他一直期待在电影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但另一方面,陈宝国对拍电影的态度还是“随缘”,“要有合适的角色。我觉得不管是大的银幕还是小的荧屏,在我眼里没有大小之分,我的第一选择就是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