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写海上丝路的时代传奇
来源:文艺报 | 李朝全  2017年01月09日06:55

《那海,那港》是黄立轩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新作。我最早认识黄立轩是在鲁迅文学院。鲁迅文学院号称中国文学界的“黄埔军校”。2014年鲁迅文学院举办了第一个专门的报告文学作家高级研讨班——第二十四期作家班,简称“鲁二十四”。鲁迅文学院每一届作家班都要为学员举办一两次作品研讨会,“鲁二十四”推选郑旺盛和黄立轩两位学员的作品召开研讨会。黄立轩的《远古的桨声》梳理浙江沿海贯穿古今的渔俗文化发展脉络,是一部关于渔俗和渔民生活的整体报告,可以归入广义的报告文学范畴。那部作品写得很出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黄立轩作品我并不陌生,早在多年前我就注意到他在《中国作家》纪实版上发表的《海岛女医生》《东海无人岛纪实》这两篇报告文学。他的写作能力是可以肯定和信任的。

黄立轩近期完成的《那海,那港》这部作品,入选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这部作品题材重大,立意高远,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精神和中国梦主旨,具有现实意义及长远价值,是一部顺势而为、应时而作的作品。

《那海,那港》写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宁波舟山港无疑是海上丝路的一个桥头堡、关键点和出发点。这样的题材选择呼应了“一带一路”建设,自然是适时的、合时宜的。作者的站位高,切入角度恰切。

立轩花了两年时间来写这本书,采访扎实,付出了很大精力。一个作家一生能够写作的年份很有限,平均大约有30年的创作精力。花费两年时间写一本书,这是一个作家的倾情奉献与付出,可谓是其心血的结晶。立轩自己说,他把这部作品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来写。海明威说过,下一部作品永远更精彩,我也寄望立轩下一部作品更优秀、更精彩,也一定会更好,因为他正年轻。他的采访面相当宽泛、深入,既有对浙江宁波舟山各个港区的采访,也有对各个岛屿的战略布局、发展情况的采访;既有对外出经商、在海外从事经营并购业务的浙商群体的采访,也有对交通部门各个层面的劳动者的采访。

具体看这部作品的特点,立轩抓住了3个交汇点:

首先是抓住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他不只描写当下宁波舟山港如火如荼的建设历程,更重要的是把舟山港放在中国海上丝路的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去描述。从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范蠡隐退之后从事海上舟楫贸易大获成功,到后来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帆出海远渡远洋,开展对外交往,一直到今天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四,这是舟山港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改革发展伟业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作者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接,相互呼应着来书写,赋予了作品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厚重感。

其次是抓住了海洋与陆地的交汇点。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格局中,宁波舟山港是一个枢纽,起着内联外引的重要作用。要把我国的货物运往海外,同时把海外的货物运到中国,宁波舟山港担负着国门、桥头堡的职责,也是我国经济的一个发动机和引擎。在海外贸易、海上运输这一块,交通人的作用功不可没。作者将海洋与陆地对接着来写,赋予了作品在地域辐射性上的纵深感和广泛性。

其三是抓住了中国与境外的交汇点。作品所描述的既有中国人、浙商在国外的创业经历,比如到柬埔寨、德国和非洲一些国家经商创业的实绩,也有我们国内的江海联运。作品写出了中国人和浙商行遍天下,追逐创造财富,为我国和海上丝路沿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的实业精神。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江海相连、中外相连、利益相连、血脉相连的关系。海上丝路这样一条无形的“路”和“线”,将世界各国联接起来,凝结成一个利益攸关、命运相连的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融、贸易互补、民心相通。”舟山港的意义和价值可谓大矣!

作者也写到了宁波舟山港在转口贸易、江海联运上的诸多创新之举,同时写到梅山保税区、大榭岛循环经济、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等这些举世瞩目的成果。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看到中国在不断地崛起,通过宁波舟山港这个小小窗口,看到我们国家的伟大梦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正在转变为现实。因此,总体上来说,《那海,那港》写出了宁波速度、浙江速度,也写出了“交通人”精神、时代精神。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也倾注了很大心血,尤其是对普通劳动者、平凡交通人的描写,如桥吊司机、一家三代“百年孤独”式的灯塔守望者,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都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除了作者自身的努力外,相关部门和人士的鼎力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报告文学是靠脚走出来的文学,不仅仅是用手写出来的。在这个艰难的行走过程中,作家是孤独的、寂寞的、辛劳的,因此,像浙江交通厅这样一批有见识、有远见的领导及朋友们的支持,是黄立轩创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