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代》:关注时代变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

来源:文学报 | 金莹  2017年01月09日09:43

《当代》杂志社长孔令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关注人物命运,关注时代变化,注重现实主义传统,关注青年作家的成长,一直是《当代》的坚持。

她着重介绍了2017年第1期《当代》的几部重点作品,首先是两部非虚构作品——丁三的《精卫填海》和宁肯的《中关村笔记》。丁三的《精卫填海》已经连载到第三部,这部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汪精卫一生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从2013年开始就在《当代》连载。非虚构的长篇历史写作并不容易,相关资料少,人物有争议性,而丁三又是个非常认真的写作者,写到的内容都要找到真实的历史依据才肯落笔。除了查阅大量资料,对人物如何评价,如何定性,都是对作者和编辑的共同考验。这部长篇的责编是《当代》前主编周昌义,他不仅要负责编辑稿件,有时还推动作者的创作,和作者一起探讨内容走向,在编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光两个人的邮件往来就有一万字左右。

此外,《当代》对宁肯的《中关村笔记》作了一部分节选。此前,宁肯的写作大多是以先锋、诗性的小说为主,这或许是他第一次创作非虚构作品。《中关村笔记》反映了这20年多来中关村的整体变化,而中关村的变化,和北京这20多年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集中展示了一个时代的转折与变化。

在中短篇小说方面,陶纯的《平平的世界》和孙频的《光辉岁月》也值得一看,其中,《光辉岁月》有孙频独特的个人特点,熟悉她的读者应该会有比较强烈的阅读体验。老作家中,刘庆邦和何玉茹也都有新作品推出。

评论家李敬泽则将延续“小春秋”的写作,继续“春秋随笔”的专栏。2016年他在《当代》开辟的专栏“小春秋”广受读者欢迎,获得去年“文学拉力赛”散文类的冠军,在读者调查中票数遥遥领先。他的历史散文虽是对既有历史事件的分析,但每次都能别出心裁,有独到的角度,语言的驾驭能力非常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作家祝勇将在2017年《当代》开辟“故宫谈艺录”的专栏,第一篇是《纸上的李白》。近年来,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比较浓厚,祝勇在故宫工作,又是知名散文作家,有工作的便利,能以文学的方式向读者解读故宫的藏品,满足了很多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美编结合这一专栏对杂志作了整体设计。以往《当代》封二封三刊登的多是与文学相关的作家书画或者书籍插图。2017年的《当代》封二封三则会和“故宫谈艺录”结合起来,专栏里写到哪些名画,封二封三就会刊登相应作品。比如第一期的专栏以李白为主题,封二刊登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封三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白画像。

孔令燕说,长篇小说也是《当代》坚持的方向,在2017年的今后几期会有体现。而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当代》也开始注重“面子”问题,“喜欢阅读的人都有一定的审美追求,今年,我们对杂志的封面作了规划和设计,希望能让读者喜欢”。

她认为,现实主义是当下写作的一个真正方向,这和整个文学的大势有关。如格非、余华、马原等先锋作家,近年来的作品也越来越有写实的趋向。比如格非在《人面桃花》之后,写作越来越实。去年《当代》还推出了青年作家专号,这些青年作家的写作,无论是从题材、趣味还是从文字风格而言,大多遵循现实主义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生活的变化,在务实与务虚之间,他们选择了务实,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他们更倾向于为人生。这也与《当代》一贯提倡的文学精神相符。

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当代》也没有放松与年轻读者的对接。他们有专人负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立足于宣传杂志,引领读者阅读,为《当代》吸引年轻读者群,拓展纸质媒体的面向。从去年开始,《当代》还登录kindle,如今,在龙源期刊网、知网、豆瓣、kindle等中文阅读网站上,都可以购买《当代》的电子版全本。本报记者 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