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叶辛:置身于百姓之中

来源:文艺报 | 叶辛  2017年01月06日13:39

两年多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两年多以后,总书记又在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讲话中进一步说道:“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古往今来,所有那些伟大的诗人、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陶渊明、韩愈、普希金、托尔斯泰……一串长长的名单,可以说他们都会考虑自己的作品和人民的关系,和普通百姓的关系,就连那个以书法独特而流传后世的郑板桥,还给我们留下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佳句。

曾经,文艺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到火热的工地和车间里去,到广阔的乡村天地中去,到偏远的山乡和边疆去,硬性规定他们要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甚至还定下具体的时间和年份,从春天到秋天,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尤其是春耕大忙和秋收季节,更得像赶节气似的下去。结果,身体下去了,“心”没有真正下去,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千篇一律“赶鸭子下河”般的深入生活方式,并不是灵丹妙药,创作上也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

新时期以来,一大批曾经在生活中磨砺了很久的中青年作家涌现出来,他们依据自己多年的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写出了一部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在新时期文学画廊里留下了各自的印迹。

如今,这一大批作家渐渐步入晚年的门槛,连我们这一批当年堪称年轻的知青作家们,现在都已被人们称为“老作家”了。眼见得当初凭自己亲身经历的积累已慢慢不够用了,面对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崭新的生活,我们这些希冀写下去的作家,该如何置身于百姓之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跟时代,创作出崭新的反映多彩生活的作品呢?

我觉得,置身于老百姓之中,作家要带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感受生活,感怀百姓的人生百态,想老百姓之所想,思老百姓之所思。深入生活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是体察百姓的心是第一位的。有了一颗热爱人民的心,胸襟就会博大,视野就会有穿透力,作品的构思不知不觉就会豁然开朗。

近几年里,我一次一次去往当年插队落户的青州山乡,无论是来到原先熟悉的黔北,还是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黔南、黔东南,或是最为偏远的黔西北毕节地区,只要走进村寨,和各族老乡交谈,问及他们的感受,他们都会露出笑容,由衷地道出一句:“国家减除了农业税,再不要我们交公粮,这是天大的好事。2000多年了,历朝历代的皇帝,哪个不要百姓交皇粮呢。现在,种粮食还给补贴,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事情。”

话是简简单单一句,道出的却是各族老乡共同享受到改革红利的满足感。如果只是一个两个农民给我讲这句话,我不会当一回事。但是黔南黔北偏僻村寨的各族老乡都跟我讲这句话,我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句话的分量,我脑子里当即就浮现出自己插队落户时山寨上缺吃少穿的情形,甚至那些缺粮农民的愁容也会浮现出来。这朴朴实实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到心灵的震颤是巨大的。这句话中蕴含的时代和社会巨变的画面,意义多么深刻。不到生活中去,这样的话是听不到的。

同样,在我自小熟悉的上海,生活同样也在发生着让天天在都市里忙碌的人们容易忽视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弄堂里,书本上读到的上海故事,电影里看到的上海故事,画报上读到的照片和说明,甚至许许多多工厂,也都是开在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弄堂里。弄堂就是上海的典型环境。直到现在,一些港台片拍出来的上海滩,还是弄堂加上外滩的景观。殊不知,弄堂文化,弄堂里的人际关系,弄堂引发的故事,不知不觉地已在今天2400万人口集聚的上海滩逐渐消失。以至弄堂和以弄堂建筑为代表的石库门变成了需要保护和传承的环境,弄堂成了昨日黄花,并很快就将消失。我在长篇小说《华都》里写到:如果说弄堂和石库门是20世纪上海人生活的环境,那么21世纪的上海人,也像我们国家很多大中城市的人们一样,生活在高高低低楼房组成的社区环境之中。

仅仅只注意到这点显然是肤浅的,如果说历史上已经有了很多描写弄堂和石库门生活的文学作品,那么直到今天,还没有一本真正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反映现实上海小区生活的作品。可以说这也是一个文学的处女地。

还有包围在城中村里的新上海,还有城乡结合部居住着的上海打工一族群体,今天的现实生活,今天的普通老百姓,从上海到泰州,从城市到乡村,其多彩的画卷,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都在呼唤着有追求有理想的当代作家,带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去了解、去体验、去提炼、去描绘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

置身于老百姓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在生活中锻炼出一双慧眼。这双慧眼会提升作家创作的眼力,生活的色彩斑斓多姿,百姓的生活有欢乐有忧伤,每一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酸甜苦辣,在纷纷扰扰的生活表象中,如何提炼出总书记所说“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境界呢?

只有一个办法,热爱我们生活的土地,热爱我们土地上的人民,热爱我们的祖国;对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有感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有感情,对我们脚踏着的乡土有感情。

是真有感情,不是耍嘴皮子的感情。

是真切的热爱,不是喊喊口号般的爱。

我经常说一句话,今天仍愿用这句话结束这篇学习“讲话”的小文:作家的名字是写在读者心上的,优秀作家的名字是写在广大读者心上的,伟大作家的名字是写在人民心上的。

作家的作品把人民放在首位,把百姓放在首位,人民就会记得你这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