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谈一场不空泛的“恋爱”
来源:文艺报 | 周婉京  2017年01月04日06:56

谈话和谈恋爱一样,不宜空泛。说多了说少了,话的功效完全不同,保不齐也有祸从口出的时候。若是因为惧怕说话就乔装哑巴,恐怕到头来会憋坏了身子。

我平日里除了倒腾自己那一点“宝贝”(基本都是小物件),向别人请教门道,也常去看画展。画展上开幕礼总是一出好戏,汇聚了经久未见的老朋友。叫不出名字的熟人见面,两人都不敢轻易开口,谁先寒暄起来把对方的名号叫错了,岂不有伤感情?所以这时候,最好聊的话题是“您也来了”“吃了吗”“工作、家里最近怎样”。等到吃完开展宴,一散伙,空泛的聊天终于结束,从此萧郎又成路人。

年轻人更是常有不敢主动和长者谈话的情况,担心话不投机、遭人诟病,或是因对方名气太大或敬仰或却步。这种导致却步的敬仰很大程度上是和对方掌握的话语权力有关。换句话说,当意见相左的时候,面孔稚嫩的青年能够发声,却不一定能使人信服。

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失落,也有些人误入疯魔。鲁迅先生在《 集外集 》中曾记有《 记“杨树达”君的袭来 》一文,文中生动描绘了那个袭击他的( 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恐吓 )杨君斥责他时的形象:“……晨报馆的钱已经送来了罢,哈哈哈。什么东西!周作人,钱玄同;周树人就是鲁迅,做小说的,对不对?孙伏园;马裕藻就是马幼渔,对不对?陈通伯,郁达夫。什么东西!Tolstoi,Andreev,张三,什么东西!哈哈哈,冯玉祥,吴佩孚,哈哈哈。”

无论这位杨君事后是否“痊愈”,在当时应算得上“愤青”了。几句“什么东西”、几句“哈哈哈”虽然刺耳,不失青年人的可爱之处。如今再看人与人的谈话交际,能在思想上正面“袭来”的人不多,网络上的“逆袭”倒是不少。

《清思集》只讲了40个访谈故事,于我个人是不断反省自己过去的思考、颠覆一些固有的认知。于您,我就不得而知了。好在艺术欣赏不同于坐大巴车跟团出国旅游,景点线路不是安排好的,个体观看的经验不是复制粘贴所得。有感而发的东西,不会局限在“好漂亮”“好伟大”“好壮观”这些形容词上。好一阵味同嚼蜡的 “吹嘘”,还不如轰轰烈烈谈场“恋爱”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