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澳门文学丛书”第三辑简介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01月04日06:49

《我在海的这边等你》

作者简介:卓玛,本名钟怡,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浙江宁波,三岁时随父母入藏,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西欧语系。上世纪90年代定居澳门,从事教学、翻译、行政工作,以笔名“卓玛”、“尹台”在《澳门日报》《文化杂志》发表诗作。出版诗集有:《早安,拉萨女孩儿》《守望,拉萨女孩儿》。

内容简介:本书辑录作者诗作100余首。或许是作者成长生活轨迹使然,其诗句一方面飘溢着浓浓的格桑花香,散发着清清的荷花气味,幽幽的、纯纯的、沉沉的;另一方面尽显细腻柔情,唯美叩心,让你走近。

《图书馆人孤独时》

作者简介:杨开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澳门历史遗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记忆工程等范畴。著作有《澳门特色文献资源研究》《澳门图书馆的系统研究》《澳门文献信息服务研究》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及论文分别获第二届及第三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分别于2010年及2016年参与澳门教区档案及功德林文献申报UNESCO亚太区《世界记忆名录》项目。现任职澳门基金会研究所,并在澳门大学兼教历史遗产课程。

内容简介:作者于图书馆工作10余载,常与书为伍、跟读者作伴。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探索前行,时有启迪;与馆中人触碰交流,擦出火花。不愁寂寞,却偶尔孤独。孤独时思考自身行业和人生,感悟时随意执笔抒发,或天马行空、或写实人生。有图书馆的那些事、人情世故、生活风景、炎凉世态、旅途足迹、儿女情长、澳门印象,还有云水瑶的土楼、土情、土酒……现选取部分文稿结集出版,分享图书馆人的思想世界。

《还看红棉》

作者简介:吴淑钿,出生及长大于澳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学术著作之外,散文集有《书窗内外》及《常夜灯》两种。

内容简介:本书遴选作者创作的散文随笔120余篇,分为四辑,第一辑和第二辑是较长篇的散文和随笔,第三辑为生活感悟,第四辑包括旅游见闻、影视戏剧的观后感和读书心得等。以“还看红棉”作书名,是要以此纪念作者在澳门小城成长的单纯的日子,那是孕育作者其后生命的重要基因,要“还看”,才看出其中意义的深沉。岁月曾在作者心灵刻下的印迹,由文字来承载。

《炉石塘的日与夜》

作者简介:谭健锹,广东新会人,中山大学心内科医学硕士,爱好文学、历史。2010年移居澳门,现为镜湖医院医师、《澳门日报·新园地》专栏作者。2012年开始从事写作,闲来弄笔,见报出书。云飘过,心逸动;风掠过,心相随;水漫过,心不溢。吟诗作文慰平生。常参与文学创作赛,获“澳门文学奖”第十届散文组季军、第十一届小说组亚军。著有书籍《病榻上的龙》《疫警时空》《历史课本没写出的隐情》《历史课听不到的奇闻》等。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辑录作者2012年到2016年2月创作的散文近90篇。其中,“笔墨生涯”记录作者生活、回忆的苦甜以及行医、写作之路的坎坷;“鉴古赏今”收录作者影评和展览观感,在古老时空里回荡现代人的叩问;“悬壶谭史”是作者结合医学知识对古人疾患的推想,海阔天空的闲扯中蕴含着医疗发展的艰辛;“幽思闲话”则凝结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好书的分享与推荐。

《一向年光有限身》

作者简介:太皮,本名黄春年,澳门笔会理事。小说创作者,报刊及网媒专栏作者。出版短篇小说集《神迹》,中篇小说《绿毡上的囚徒》《爱比死更冷》《懦弱》,以及散文集《夜游人》。三获“澳门中篇小说奖”、两夺“澳门文学奖”小说组冠军及诗歌组优异奖。

十几岁开始写诗,像蚯蚓在地面散步一样写了20多年,认为写诗是一种挽留赤子之心的最好方式,惟稍欠勇气,不敢面对泥土里的真理,只敢歌颂青春豆,故自称“业余诗人”。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作者20多年来大部分诗作,共分5卷:“绵绵情话”、“在异乡”、“故乡与人”、“搁浅的鲸”及“忧郁的诗”。诗集名字取自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作者说:人生是一个离别过程,欢愉只片刻,思念却恒久,诗集中所描写对象多已从他生命中消逝,情感也渐云散烟消,韶光易逝,哀旧念远,使人心碎,倒不如怜取眼前人、惜取眼前事,只是曾经的一向年光,曾经的满目山河,却是他当下这“有限身”莫失莫忘的印记。

《当豆捞遇上豆汁儿》

作者简介:穆欣欣,澳门人,祖籍山东蓬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暨南大学新闻专业学士、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以读书、看戏为主要生活方式,相信“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曾居住北京15年,致力于澳门和内地文化交流,被媒体誉为“让澳门文化散珠成串”之人。于1999年澳门回归,以及在澳门回归五周年、10周年及15周年时先后四次应邀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室担任直播节目嘉宾主持。作品有散文集《戏笔天地间》(澳门版及内地版)、《诗心》《风动心也动》《相看俨然》《寸心千里》、“澳门艺术丛书”之《走回梦境——澳门戏剧》(合著);2014年编剧完成澳门第一部以传统戏剧形式表现本土历史故事的京剧《镜海魂》,该剧已在南京、天津、澳门、北京、西安、重庆等地上演。

内容简介:本书系作者《深圳特区报》“城心城意”专栏文章结集,呈现出鲜为人知的文化澳门的一面。作者以长居北京的澳门人身份,以澳门眼看内地、以中国心思澳门、以得天独厚的经历和比较文化视角为文,形成小中见大、举重若轻、平实中见机杼、沉静中显灵动的独特文风。作者尝言,见过高山,才知道什么是更高;见过澳门的“小”,才知北京的“大”;了解“过去”,会更好地活在“当下”。斯言诚哉,为文如此,为人亦然。

《新世代生活志:第一个五年》

作者简介:陆奥雷,澳门“80后”创作人,报刊杂志专栏作者,涉足新诗、小说及散文创作,曾获多届“澳门文学奖”,奖项包括小说组冠军、新诗组季军及散文组优秀奖等。著有短篇小说集《板樟堂的倒数声》《让宁静的西湾治疗我的忧郁》,诗与散文合集《摩天轮的幻象生活》,并曾与多位创作人跨界联手制作澳门文学宣传片《幸福来电》《出走》及《澳门文学地图》系列。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对澳门回归首个5年的记录。回归第一个5年,澳门经历了经济低迷和非典型肺炎的恐慌,最终抵达博彩业开放后社会最急速发展的开端。作者书写了他在此期间的心路历程、分享了他在澳门的年少时光,发表了自己对各种文学和音乐作品、体育比赛和社会大事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在澳门涉足新诗、小说、散文、微电影和多媒体制作的创作多面手、一个文艺青年的成长历程,也透过这些方块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小说和新诗创作的动机和背景。

《凌腔雁调》

作者简介:凌雁,1940年1月生于香港,翌年香港沦陷,5岁时辗转逃至澳门,澳门长大,香港谋生,曾教小学、中学。历任香港出版社总编辑,业余为三份报纸撰写专栏。香港作家协会创会会员、香港儿童文艺协会发起人、澳门作家协会会长、澳门笔会会员、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澳门分会会长。作品多,出书少,出版报告文学《白衣天使》,荣获“香港十本好书”荣誉的儿童小说《打瞌睡的模范生》《大榕树》《压岁钱》《逃学》《追踪》。2006年定居澳门,埋头写作。著有:成长小说《昨夜星辰——澳门的旧日风情》;德育辅助教材《德育这回事》。现仍努力笔耕并为澳门文学略尽绵力。

内容简介:看着书名“凌腔雁调”,再看看作者署名“凌雁”,会发现,作者很巧妙地将他的署名融进书名中;而当读完全书,会进一步觉得书的内容只可以是凌的腔雁的调,也就是说,作品个性极其突出,诸如:如果夫妻失散后想找回伴侣;经济好坏是怎么看的;“木虱”是什么东西;电器售货员如何身处险境;什么是离婚率最高的职业……这些大多写于上世纪80年代反映当时香港、澳门世态炎凉、市井百态、生活不易的文章内容,幽默的笔触、百姓的乐观无不体现在字里行间,令人感动……

《吾心吾乡》

作者简介:李文娟,中国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视觉艺术(教育专业)学士,文化产业管理硕士;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历任《澳门日报》校对、专题采访记者、副刊编辑;《澳门日报·新园地》专栏作者,笔名“花语”。读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不可少的元素;写作,则是梳理思想的过程,能够把所思所感宣诸纸笔,是一种幸运。

内容简介:本书遴选作者历年创作的散文170余篇,为了方便读者分类阅读,勉强分为四大部分:时政、人生、艺术、教育。另外,每卷内文亦按发表时间作排序。

为何说“勉强”?因为这百多篇文章其实集中于一个基本的写作主题:澳门。作者说,她留意到一个特点,就是在平日书写专栏的过程中,会随时与澳门联想起来:澳门也有吗?两者相较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吗?另外,这些篇章的写作时段恰逢澳门经历开放博彩业后,社会及经济风起云涌的10年。笔者虽身处斗室,埋头耕耘,但由于职业的敏感及生活的激荡,澳门社会的政经变幻、人情冷暖,仍可于字里行间感受得到;虽有言不尽意之时,但殷殷赤子之心,自信于今再读,仍能引读者共鸣。

《且行且悟》

作者简介:李嘉曾,笔名“思鸣”、“江源”。南京大学毕业,现任澳门城市大学教授、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澳门中西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理事长、澳门学者同盟副会长。曾任东南大学教授。爱好并坚持业余写作,屡有散文、剧本、诗歌等问世。近年主要研究创造学、中国文化与比较文化、文化产业。曾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重大课题及澳门基金会课题,出版《创造的魅力》《澳门历史文化求索》《柏林墙下的较量》等著译20余种,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澳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数十年间在教学科研之余撰写散文的集粹,反映了从青少年至中老年时期不倦求索、不断感悟的心路历程。全书围绕特定主题分为七篇。“往事追思”是对历史事件与久远往事的追忆评说;“青春留痕”是对学生时代青春岁月的回忆;“远山寻踪”记录在雪山高原生活10年的精彩瞬间;“四海揽胜”是欧美亚诸国与台湾地区等地的参访纪行;“他山觅石”收录境外考察的收获体会;“莲岛感怀”反映在澳门生活的所思所感;“生命咏叹”则是对生者与逝者的赞颂、怀念和人生感悟。书中共收散文60余篇,绝大部分曾公开发表或编入合集。多篇文章视角独到,文字精美,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与欣赏价值。

《海角片羽》

作者简介:贺越明,资深传媒人。祖籍山西,生长于上海。中国复旦大学新闻系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美国夏威夷大学传播学硕士;曾任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美国旧金山《侨报》《星岛日报》主管采访和编译;现为九鼎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九鼎》月刊总编辑。近年发表随笔居多,散见于内地、澳门、香港和台湾媒体。著有《读报的学问》《中国人的世纪》《书里书外》和《中国十大出版家》(合撰)等。

内容简介:本书汇集作者发表于内地和澳港台媒体的随笔近90篇,编为“感悟小城”、“观潮邻岛”、“目迷神州”、“回眸异邦”、“阅识史事”和“追怀先贤”六辑。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内涵丰厚,大都属于生活现实的描述、社会现象的思考、历史故实的钩沉、前辈文人的缅念,不时闪现古今交汇、中西碰撞的对照,显示作者的见闻广博,视野开阔,思绪灵动,认知独到,从不少方面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陶冶和文字的回味。

《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

作者简介:何贞,笔名“贞娅”。上世纪50年代中出生于厦门市,上世纪80年代中移居澳门。退休前的工作是港澳航运公司职员。喜欢文学及写作,创作的小说曾获第二届“澳门中篇小说奖”及第十届“澳门文学奖”小说组亚军。至今仍在《澳门日报》发表小说和散文。

内容简介:本书由八个中短篇小说组成:《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澳门来兮》《土生玛丽亚》《马里奥大叔的礼物》《我的邻居安德烈》《野花艳丽》《穷学生富学生》及《奔月》。文笔平实细腻,故事感人。其中,《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是一个以澳门社会边缘家庭的孩子挣扎成长为主线的故事,在描绘一群儿童院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人生出路的同时,真实地再现了不同族群同一屋檐下的底层生活和社会的各面景观。揭示时代变迁及其带来的希望和困惑、努力和遗憾。《澳门来兮》的故事从一个年轻的女偷渡客上岸后的奇遇开始,展开她与周遭人的一系列爱情与友情及其奋斗的故事。《土生玛丽亚》《马里奥大叔的礼物》和《我的邻居安德烈》都是新移民“我”对澳门土生葡萄牙人的白描,突出人物性格特写和内心善良正直的一面。《穷学生富学生》对都市富养和穷养的女孩子特质,做了相应的描写。

《寻找远方的乐章》

作者简介:陈志峰,祖籍广东省南海市,在澳门土生土长。从小喜爱写作,中学开始投稿,大学开始文学创作。文学博士,澳门理工学院副教授,澳门笔会理事,长期为《澳门日报·纸上峰云》撰写专栏。作品散见于《澳门日报·文化镜海》和《澳门笔汇》等,曾多次获得“澳门文学奖”小说组及散文组奖项。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创作的短篇和超短篇小说十余篇。其中《寻找远方的乐章》《深巷》和《寻梦》是一个系列的成长小说,作者透过小说探讨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种种代价,他们只有在眼泪、失望、痛苦的挣扎中熬过来,才能百分百掌控自己的人生。《陶片》《独臂将军》《朱仙宝诞》《一九六六、一九九九》《甲戌风灾》和《法朵》都是以澳门历史上某一时期作为背景而写成的小说,作者以不同的故事,尝试勾勒出澳门人的独特共性——善良、温情、包容、和谐,而这也正是作者心目中的澳门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