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记住乡愁》第三季
《记住乡愁》第三季60集于1月2日晚黄金时间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播。第三季以“一镇一神韵,一镇一味道”为采拍原则,从生活现场和时代土壤中寻珠探宝,用生动讲述、客观记录的方式,带观众走进中国古镇,走进当地乡民保留了千百年的生活意蕴。品尝当地传统美食、感受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学习体验传统手工技艺、听古镇里各色老字号的传承故事,跟随镜头亲眼见证古镇的根基与文化,让人们在古镇温情四溢的情怀里,在心头那抹被勾起的故土情怀中,缱绻辗转,渴求和期盼着心灵上的落叶归根。
通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备受关注的中华文化传承工程《记住乡愁》第一、二季已经顺利完成拍摄播出任务,其中第二季摘得2016年度“金熊猫”国际纪录片最佳人文关怀奖、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作品奖,中文国际频道首播收视人数达20亿人次,加上央视一套、九套以及地方卫视和新媒体重播,观众已过100亿人次。该片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景范式,被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生动实践。
让人欣喜的是,从古村落移步中华古镇采拍的第三季60集于1月2日晚黄金时间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播了。作为节目的文字统筹,两年来,我见证了这个拍摄制作团队是如何超负荷工作,无论酷暑,还是严寒,神州大地上,闪动着他们寻根的身影;无论边关,还是哨所,都洒下了他们探源的汗水。多少个假期,他们在剧组度过,多少个生日,他们在异乡举杯。想孩子了,看看视频,想老人了,打打电话。没有看到谁在敷衍,没有听到谁在抱怨。整个剧组时常处在一种攻坚状态。用制片人王海涛的话说,这是一次电视人的自愿长征,也是一次电视人的文化自觉,带着这种长征精神和文化自觉,他们走进第三季。
一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黄坤明在出席《记住乡愁》第三季创作培训班上强调:中华文化的根本优势,在于有着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宝贵资源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滋养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记住乡愁》就是要让人们在艺术鉴赏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感情认同,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人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和一、二季一脉相承,传统文化仍然是节目推进的灵魂要素,通过对先人们世代遵循乡规民约、行帮规范、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采集梳理,将千百年来散落于中国古镇上的文化基因和片段有效地联接在一起,把人们由古镇意象生发出来的乡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对接,以此唤醒社会各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重视、坚守与传承,重建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原乡。
中国古镇的发展起自秦汉,盛于唐宋。20多个世纪以来,悠久的中国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在古镇上共生共存、包容互鉴,其中也涵盖了与此相关联的开拓进取、精益求精、诚实守信、互利共赢等在内的商业操守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和乡土情怀,更加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为了将这一抹“乡愁”立体化、生活化、追忆化,《记住乡愁》第三季节目组本着“一镇一神韵,一镇一味道”采拍的原则,深入古镇生活,从生活现场和时代土壤中寻珠探宝。
在第三季用60集篇幅书写的中国古镇当中,既有小巧精致的水乡古镇群,也有粗犷大气的北方大院建筑群,有商贾大家的徽派古镇群,和朴实无华的西北古镇群,还有个性鲜明的岭南古镇群,和清秀灵逸的湘黔古镇群,以及颇具民族风情的南诏古镇群和另类浪漫的西南古镇群等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这些古镇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区域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国人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礼谦让等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此外,在古镇建筑特色上,古老的民居建筑(如古街道、古院落等)、宗教建筑(古寺庙、道观等)和公共建筑(宗祠、牌坊、桥梁、戏台和会馆等),大都相连成片。这些遍布精美雕刻与绘画,具有丰富内容的特色建筑,在外形上迥异于千篇一律的现代民居,无不让人眼前一亮。看一眼家乡的特色建筑,游子心头沉睡多年的乡情乡愿,瞬间就被唤醒了。
新的一季《记住乡愁》不仅要带领观众们了解古镇、认识古镇,饱览不同古镇的风土人情,还将探寻和了解它们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脉络,探寻并讲述其中最为感人的真情故事。为此,剧组吸收了专家和观众对前两季的收看反馈,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比如邀请全国著名主持人走进古镇,通过他们的眼光表现古镇之美,之神,之韵。
二
众所周知,以雄伟著称的“五岳之首”泰山上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梁,都是由“挑山工”们挑上泰山的。而泰山挑山工们,大都住在有着“泰山后花园”之称的山东泰安大津口镇上。大津口人世代艰辛劳作,凭着惊人的毅力勇敢攀登泰山,他们既熟知“十八盘”的险峻,也深知“快活三里”可能给人们意志带来的消磨。所以,大津口人在“快活三里”从不多做停留,而是一鼓作气登上山顶,这种坚持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久而久之形成了坚毅、持久的做事风格,所以才有了曾当过20年挑山工的当地园艺师张玉清,用15年时间坚持找齐消失多年的“泰山四大名药”的故事。
江苏苏州同里古镇素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致著称,人们不知道的是这里“明取舍,知进退”的独特民风。这不仅表现在隋炀帝时,姓金的秀才将“富土”改名“同里”,让当地百姓免于严苛税赋的智慧,同样表现在今天,罹患癌症的镇政府退休干部计东生,凝聚毕生心血修成《同里镇志》,并且因为内容详实、记录准确,而一举成为我国现行地方志中的典范。同时由于调养得当加之心态平和,老人的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昌珠古镇,在静谧的河谷间潺潺流淌了上千年。在昌珠人心中,是脚下的土地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于是虔诚与敬畏就成为藏族人对这片热土最本质的追随。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用心守护,诚心开垦着农田。作为“第一块农田”的主人,昌珠农户格桑旺杰始终坚信,土地既是祖先的荣耀,也是后世子孙赖以生存的根本。守护好了土地,就守住了根脉,守住了心灵的寄托和依靠,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世间万物才会因其厚重而备受尊崇。
坐落在河南省西南部的赊店古镇,千百年来流传着重信守诺的厚重民风。历史上,东汉光武帝刘秀赊旗,信守承诺,让这个中原小镇九座城门拔地而起,从此拥有与皇城同等的荣耀。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山陕会馆,各个商号踊跃捐款,负责筹建会馆的商会承诺,所有银两只用于会馆修建,绝不挪为他用。会馆建成后,结余的3000多两白银换成2.5万斤生铁,浇铸成两根高达17米的铁旗杆,当“大义参天”四个大字被镌刻在铁旗之上,便化作了古镇的一脉商魂。赊店古镇重信守诺的传承千年不变,即便到了今天,镇上年轻的打铁人张文浩也时刻铭记作为赊店人的良心传承,每把刀具2000锤,一锤都不能少,于锤起锤落间铸就了重信守诺的人格。
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崇武古镇,支撑起古镇精神脊梁的是忠勇无畏的凛然正气。正所谓“一部崇武史,半部英雄传”,早在明代倭寇来犯之时,早已卸甲归田的千户钱储率众誓死抵御倭寇,一门忠烈战死沙场。崇武人世代演武练兵,早已把对于忠勇义举的尊崇化成了信仰,并且一代一代加以传承发扬。无论是拿起钢枪勤学苦练,在海防哨所站岗执勤的惠安女,还是为了过往船只平安出巡,33年间始终坚守在灯塔岗位上的守塔人蔡建泉,崇武人都以忠勇无畏和质朴刚毅,执著地坚守住了古镇的现在和未来。
位于苏杭之间的乌镇,素以温柔水乡著称。然而千百年来,乌镇人融通兼蓄、与时俱进的文脉传承,也铸就了自强不息、立志进取的民风。古有太子萧统立志向学,编纂中国最早诗文总集《文选》,后有文学大师茅盾深受故乡求新思潮的影响,立志以文报国,先后写下《林家铺子》《春蚕》《子夜》等经典,寻求文化力量上的强国兴邦。即便到了今天,乌镇人依旧坚持进取求变的时代精神,致力于古镇的传承与发展。于是我们看到乌镇人矢志不移地投身乌镇旅游业的保护与开发。我们看到祖上四代都从事竹编工艺的手艺人钱鑫明,为了把“竹编”这项老手艺传承下去而不断坚守、四方奔走。我们也看到拥有不服输性格的乌镇民宿房东穆穆,进取求新大胆尝试,成功地推广了乌镇民宿。乌镇,正以其勇立潮头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它在时代与历史交汇处的新生。
自古以来,陕西商洛漫川关古镇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后又因其商业重镇的地位,享有了“小汉口”的美誉。商业蓬勃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古镇居民制定起井然有序的商品贸易协定,有争议就相互协商,力求共生共赢,而协商互利就在古镇世代沿袭得到传承。在漫川关古镇,秉公处事的调解人(中人)杨品发坚守“相商有则”的祖上传承,不偏不倚解决镇上的大小纷争。做服装买卖的商户杨文洲遵循市场法则,同其他商户一起默守各自差异化的经营理念,把镇上的服装买卖做旺做大。漫川关人在纷争中学会协商和谦让,在先祖们协商共赢的质朴教诲下,守护着古镇的幸福和安康。
以义为利,让位于太湖之南的南浔古镇成为历史上江南地区最富庶的地方,也让古镇人时刻自省,谨记这一精神传承。古镇上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话,“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用以形容财富的等级。作为“四象”之首的刘镛,白手起家,做生意却始终坚守一个“义”字,不坑骗百姓,积极投身赈灾,广设义仓,开办义学,仁义之行广为流传。蕴含人世情理的“骑楼”,建成后既满足了董家的结亲需求,也为过往百姓提供了出行方便,这是南浔人割舍不断的道义之情。这种“以义为利”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后人,世代遵循对祖先、对社会的承诺和信义,因此也就出现了顾乾麟即使变卖首饰也要坚持创办奖学金的义举,出现了更多“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南浔人,将仁义精神加以继承和传扬的感人故事。
千灯这座千年古镇,就是曾经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先生的家乡。受顾炎武精神影响的千灯人,积极抵御外敌,血洒疆场,用一缕缕忠魂不断演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使命。抗美援朝老兵沈振东坚守着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从他开始三代从军。在他看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哪怕为此付出生命也义无反顾。顾炎武的思想不仅在战争年代鼓舞了一代人,今天依旧影响着千灯人,为了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周火生老人带领千灯人捐款1200多万,用于帮助失学儿童。音乐老师徐允同为了延续昆曲艺术,更好地诠释民族文化,十多年来孜孜不倦,誓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家国情怀,匹夫有之,千灯人在发扬光大这一精神的同时,也将它深深印在了心里。
“仁爱为本,诚信立世”,是扎根于每一位三河古镇人内心的精神给养。古镇上的人们在商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时刻信奉和恪守“仁义为本,诚信立世”的为商之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古镇里仁义诚信的良好风气。所以,各种仁爱之举在三河镇上源源流传。“中和祥”老掌柜心怀仁爱之心,每到年关都会挨家挨户上门去送银两,借此帮助生活贫困无钱过年的贫苦人家。受先祖德行好施的影响,施家后人也始终坚守诚信仁爱的信念,将“中和祥”这家百年食品老字号经营至今完好如初。受“内诚于心,外信于民”的道德规范影响,古镇人也把诚信仁义的商业规范落实到了古镇发展的各个角落。信守诚信,兼顾仁爱之心的三河人,用自身的规范和自律,守护起了古镇的现在和未来。
三
当代中国科学与经济飞速发展,而地方古镇在历史发展中天然形成的工商文明,即使放在当下,也依然可以为现代商业的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商人们的经营之道,依附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勤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浸润到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生活当中,而诚信、公平、重誉的行为伦理准则,则被移植到了商业经济领域。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互利共赢的精神为工商业者所恪守。古人数个世纪以来所奉行的以义为利、因义用财、必要时舍利而取义的商业文化训示,即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依旧彰显着它强而有力的借鉴价值,时至今日,依然是一种可参考的文化资源,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令后世景仰。
在这包容并举、天下日趋大同的新时代,或许人们都将终老他乡。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就让《记住乡愁》第三季,用生动讲述、客观记录的方式,带观众走进中国古镇,走进当地乡民保留了千百年的生活意蕴。品尝当地传统美食、感受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学习体验传统手工技艺、听古镇里各色老字号的传承故事,跟随镜头亲眼见证古镇的根基与文化,让人们在古镇温情四溢的情怀里,在心头那抹被勾起的故土情怀中,缱绻辗转,渴求和期盼着心灵上的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