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东埔——箍桶之乡
上东埔村,是枫溪区属下的一个乡村,东靠韩江,水运便利,成了韩江上游水运而来的杉木竹材的销售点,因而,从创乡祖开始就学会了圈木桶,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其淳朴内敛的乡情,以其勤劳厚道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外人难以逾越民间手艺——箍桶。
木桶,顾名思义,就是用木板箍制的桶。其使用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而上东埔,每一位村民都以此技而生。他们所制的木质桶类,一概俱全,应有尽有。其用料到技术、质量堪称一流,上东埔村制作的木桶一般选用杉木为材料,既轻便又耐用,大大满足了旧时闽粤大多城乡的需要。当其时,村里能工巧匠比比皆是,专售桶类的行铺遍地开花,因而,50年代全村就荣获广东省工艺奖和多名个人工艺奖。
上东埔村的木桶制作技术从创乡之时起至今已有500年历史了。日寇侵占潮汕时,交通几乎瘫痪。上东埔村受到日寇据点的控制,惨遭蹂躏,木桶制作几近荒废。抗战胜利后,上东埔人才重操故业。解放后,上东埔的制桶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成立了木器社,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至全村家家户户以制桶为生。1957年,上东埔木器社迁往离韩江更近的云步村;1958年,上东埔木器社逐步并入枫溪人民公社木器社,其规模之庞大可想而知。
上东埔村的制桶种类既全面又精细,大至菜桶、蒸桶、摔斗、囤谷桶、大酒桶、脚桶、水桶、粪桶、腰桶,小至米斗、米斛、水筒、酱油酒醋之量器具等等。这些都可列为艺术精品。就供腌制厂使用的“大菜桶”来说,其高有2米多,直径可达2米,俨然像一间神话故事中的小木房;还有难度最高的“薄板尿桶”。此木桶由52块极薄的木板拼接而成,其难度在于使用篾圈或铁圈将薄板圈起,使其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圆鼓的形状,要是木板太厚,不能成形,木板太薄又易破碎,厚薄程度必须控制得恰到好处才能成为一件形、质双优的产品;制作难度较高的还有“斗”,这是一种粮食称量器具。一斗米为20斤。其制作难度在于如何控制此类精细的容积,而且形状为“漏斗”形,两头弯曲,中间鼓起,属于木桶制作中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活。这些都必须拥有丰富的制桶经验者才能胜任。用于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之一的“摔斗”,是上东埔村的制作强项。其制作技术曾独此一村,后才流传到其他各地。此类木桶,斜架一块小木梯(双边为抛物线连接斜线的木质柱,竹片作为肋骨架),围上2米高的篾笘以防谷粒溅飞,通过摔打稻把,使稻谷颗粒脱离稻穗而掉落在木桶里,一改古老的手工捶打取谷方法,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所以,“摔斗”是上东埔人创新之作,是农业生产的一场革命。它的桶身由2块直板,2块曲板所制成的椭圆状,再由3道竹圈箍起。大篾圈箍制位置必须百分之百准确,否则不能成形。作为独家秘制的原因还在于“摔斗”的底部形成龟背,制作只能采用手工捶打而成,不能使用桶脚锯。这就要求制作人必须具有高超、精湛的技艺。龟背可大大减少底部与地面接触的面积,从而减轻摩擦力和因拉、推而产生的前钻,便于农民的拉纤向前移动。
旧时,农村盛传着这样一个传统:一般婚嫁时,男方准备当作彩礼的几项,包括:洗脸的“面桶”,洗澡的“脚桶”,方便使用的“屎桶”,洗碗的“碗桶”,以及生小孩时接生用的“腰桶”,就连汕头生产的用于装柑出口的“柑桶”,揭阳新圩的“菜脯桶”,都是上东埔村人的神功杰作。
改革开放初期,上东埔村木桶生意火旺,产量惊人。粤东各地供销社无一不向上东埔村定货。澄海东里、饶平黄冈、潮阳、汕头老苏、陈红仕、老银、南门桥潘等均有大客户以大货车前来上东埔村装运木桶到各地销售。
上东埔村制桶工具种类繁多,用于制取木板的“弯刀”,须与木桶大小配套;牢固桶底的“桶脚锯”和“桶锄”;打磨桶内外圆的“桶内刨”、“桶外刨”,须与桶的弧度吻合;用于钻孔拼接“打钻”的特有工具——钻仔,被加上拉弓,素以打孔神速、轻便而闻名。木桶制作工序复杂、细致,费工费时。故时,村民们采用人工锯木,桧工刨光,工作量极大,随着时代的进步,后来才以机械代替人工,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制作木桶,装底时,精确度要非常高。圆底按圆周率计算后,如果直接安装,那么做出来的桶将会漏水,而上东埔人凭借丰富的制桶经验和高超的制桶技术,根据桶的形状、大小确定底面的大小制出不会漏水、不会踏底、非常耐用的高质量的盛水桶。
专门下乡维修木桶的蔡福潘、蔡新喜、蔡汉长、蔡汉坤等师傅,他们各自挑着工具、材料到各个乡村去,几声“圈桶来啊——”之后,就陆续有人把家里坏了的木桶拿出来叫师傅修理。他们以高质高效受到各地用户的欢迎,所到之处,“桶”满为患。
因为村民做桶的技艺高超,故有许多人曾被连平县经销社、留隍经销社、隆都经销社、澄海城西经销社、揭阳经销社等聘请为技师。蔡明允制作的“脚桶”在潮汕地区木桶制作比赛中夺得冠军,蔡兆祥的“中耳桶”也在此项比赛中也夺得冠军,还有蔡正得、蔡炎木、蔡攀桐等,都是制作“大桶”的高手,蔡唤钊则是做“斗”的能手,现在他虽年事已高,但依旧坚持生产,以供有需要的用户。
现在,塑料、金属制品几乎代替了木质制品。上东埔人的精湛手艺被逼得几乎停了,“失业”了,然而,作为一门民间工艺,其历史功用还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直到现在,上东埔村还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七的鲁班节,进行全村性的大型祭祀活动,以三牲、发粿、时果为供品,以表对木工始祖及创乡始祖的缅怀、崇敬与感激之情。
现在,上东埔仍然有几位村民在坚守此技,依旧保留着高超的制桶技艺。他们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对箍桶技艺的追求、景仰,使箍桶这门技艺的薪火永不熄灭!(蔡纪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