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心系苍生 志在高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来源:青海日报 | 梅卓 马海轶 刘晓林 曹有云  2017年01月03日10:48

编者的话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前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我国文艺战线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论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分析了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为此,本报“江河源”副刊特约请我省部分与会代表,撰写了参加会议的心得与感言,以进一步激励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青海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努力凸显青海文学的特色和亮点

□梅卓(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青海湖》文学月刊主编)

雄踞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省一直以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悠久深厚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吸引世人的目光,赢得了“大美”盛誉。与此相应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通过青海作协一班人的团结奋斗和全省各民族作家的共同努力,青海的文学事业发展也呈现出了昂扬的风貌、健劲的力量和璀璨的图景,为“大美青海”匹配了文学的独特风景。

近几年青海文学项目扶持机制初步建立,出作品出人才的效果初步显现。“青海省文学创作规划发展项目”至2016年完成全部目标任务,成效显著:出版“玉昆仑”“青海青”“野牦牛”三套文学丛书60部,作家读书班培训作家近200人次。五年间省作协会员增加436人,中国作协会员增加35人,均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青海文学奖、野牦牛藏语文学奖等文学奖项表彰奖励60多名作家和10多家期刊。66部作品获得中国作协、青海省省委宣传部项目扶持,118名作家进入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和少数民族作家班学习。

特别是,文学项目积极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为创建工作营造了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和作品支撑,也凸显了青海文学的特色和亮点。文学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翻译和推广,少数民族作家通过参加文学项目展露才华,并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水平较高的创作、翻译队伍。我省少数民族作家获得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的数量连续多年一直居全国前列。2016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中,青海有29部作品进入评选篇目,6部作品初评入围,两项均居全国首位。最终两位藏族作家德本加、久美多杰获得这一全国性文学奖项。这两位作家,曾获得过青海省“野牦牛”藏语文学奖,他们的作品都曾收入“野牦牛”文学丛书。这恰好印证了文学项目在培养、推介作家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省作协紧密团结依靠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翻译、编辑人才,参与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工程,翻译、编辑出版丛书12部,字数达300多万字,得到中国作协高度认可。

我们对青海文学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身处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这是历史提供给我们作家创作伟大作品的外部条件。我们要组织引导创作一批重大题材文学作品,高扬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风采。前不久,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在省委常委会上对文联、作协工作做了指示,对原子城重大主题进行了阐释,使我们很受启发和教育。原子城精神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是增强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文化自信的真实写照,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青海旋律、青海篇章,创作好原子城题材的文学作品,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歌颂祖国,礼赞英雄,讴歌时代和人民,是当前伟大时代赋予青海作家艺术家的重要使命。我们将在省文联的具体安排下,精心策划,组织精干作家集中攻关创作,以优秀的作品传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使之立于当世,传之后人。此外,我们还将围绕“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陆续组织创作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等重大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多年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还将谋划成立青海文学院,通过文学院这个抓手,推进青海签约作家、重点作品扶持、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等扶持机制的形成。签约一批作家,建立一支有担当、肯深扎、能创作的专业化创作队伍;扶持一批作品,以优秀作品展示青海形象、弘扬青海精神、凝聚青海力量;创新一种机制,以“深扎”活动引领创作、服务人民。

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次全国文代会、九次全国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上。在精品图书出版方面,我们将紧密结合青海改革、建设的伟大实践,选准主题,提高要求,做好“青海青”、“野牦牛”等文学丛书策划、创作、出版工作,不断改进选稿机制和激励机制,将重心从普惠式出版转向精品出版,切实推出一批能代表青海文学最新、最好创作成果的精品图书。作家读书班在培训内容、方式、对象确定上积极创新,将重心从普及性培训转向提高性培训,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培养和扶持一批领军作家、实力作家、新锐作家。努力造就一定数量的青海名作家。

我们要继续发挥好我省唯一省级文学刊物《青海湖》的阵地作用。《青海湖》杂志创刊60多年,在全国作家和读者中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报刊体制改革后,《青海湖》不断创新办刊机制、办刊思路,推出了刊载“史诗肖像”“青海作家论”“文学现场”等特色栏目,刊物已被国内100所大学和几十所孔子学院收藏。为继续办好这一重要文学刊物的同时,我们还将实施《青海湖》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推送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学作品,引领社会风尚。

追随人民脚步 书写时代篇章

□马海轶(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作家)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代会、中国作协九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为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促进文学艺术创作繁荣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我国文艺创作的一根定海神针,这篇重要讲话是铸就民族复兴时代文艺高峰的锦绣文章和经典文献。

习总书记讲话就文艺创作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倾心服务人民,倾心创作出向上向善的精品力作提出了要求。讲话感人肺腑,荡涤心灵。“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讲话强调了文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待:“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求很高,责任重大。作为来自基层和一线的一名文学创作者,我强烈感觉到了习总书记讲话中传递的时代强音和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创作的确是一件耗费精力和心血的事情,如果把创作当成是一种任务,那么这个任务可能是世界上最让人苦恼的。一个作家,如果不能对创作保持无限的热爱,即使能力再强,也只能成为文字流水线上素材的加工者,是创造不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记得中央电视台去年有一档节目叫做《大国工匠》,讲述了用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作为一个作家,也应该加强自己“工匠精神”的培养,用热爱去点燃激情,用生命去追寻梦想,用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对自己的作品要进行不断的雕琢,通过学习和思考,持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享受作品在自己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着很高的要求,对精品有着近乎偏执的情感,我们作家的作品也要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断提升作品的品质和语言魅力,创造出更多有气韵、有美感、有张力的作品。百炼成钢,化茧成蝶,用浓烈的热爱和不懈的坚守帮助我们的作品完成从平庸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质变过程,完成青海文学翻越更高海拔的质变和飞跃。

习总书记指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态度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样的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走入生活,贴近人民,也就是扎根本土,不忘本根。一个作家,离开了培养自己的土壤,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会缺乏真情实感,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前,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的速度、变化的空间前所未有,这之中孕育着无数的精彩故事和感人典型。作为时代的亲历者,我们也要把握好这难得的机遇,用善于捕捉细节的眼睛,去发现,去搜寻我们身边能够触碰内心灵魂的人和事,用我们饱蘸深情的笔,描绘他们,赞美他们,讴歌他们,努力创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扎根现实,贴近人民,是带着心的行动。如果我来到我的同事身旁,来到他们常年生活工作的远方,如果我将自己当做一个看客,当做一个猎奇者,那么即使我写再多的作品,即使我写得再辛苦,也一定不会被身边的同事和广大的员工所接受和理解,我的写作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有我来到他们身边,接受他们,理解他们,热爱他们,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察一条输电线路和一位电力员工之间深刻的关联,体察一位电力员工在海拔五千的喘息和一盏光明之间的深刻关联,就不再无病呻吟,就不再苦思冥想。底气和灵气都来自大地,来自高原上呼啸的狂风和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坚持和坚守。

习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毋庸讳言,目前的文学作品很多,但缺乏力作大作,从作家到作品,急功近利,浮躁轻狂,许多作家在“机械式生产,快餐式消费”中迷失了自我,忘却了初心,抛弃了理想。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很难通向人民的内心深处,不能传达美好的希望和梦想,无法承担价值引领、心灵共鸣、思想融入的时代责任,对于一个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说,这是莫大的悲剧。同时,生活的广阔复杂,时代的发展变化,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也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文学经验。如何锤炼作家的思想能力和感受能力,扩展生活和知识视野,提高艺术审美修养,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光有深入人民、为人民书写的态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为人民书写,为伟大的时代立传的能力。一个作家的本分就是应当耐得住寂寞,向生活请教,向支撑时代、创造未来的人民请教。平心静气、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不断积累生活素材,提升艺术修养,创作出向时代致敬,向人民致敬,向自己的艺术理想致敬的作品。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高原各族人民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辉煌的历史篇章。青海高原跨越式发展的脚步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素材,我们面对的是巨大不竭的创作资源,青海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的动人故事是当代文学创作的富矿,等待我们每一个作家和艺术家去发现,去挖掘,去提炼。这也是对每一个心怀理想和壮志的作家最慷慨最丰富的馈赠,让我们在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的激励下,追随人民脚步,成为伟大时代的参与者,推进者,见证者。

新的出发

□刘晓林(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评论家)

一个人,有机会以在场的方式见证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无疑是幸运的,而能够躬逢一个令人瞩目的盛会,聆听一个能够入耳入心的《讲话》则是荣幸的。在中国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的会场,我的心中涌动的正是这样的感慨。开幕式的气氛是隆重而热烈的,如果将其喻作一首乐曲,其华彩部分就是总书记的《讲话》。 《讲话》站在“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高度,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阐明了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坚定文化自信、引领高尚的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为未来文艺工作指引了方向。纵览中国现代革命文艺发展的历史,那些为历史所证明了价值的理论文献,无一不是面对复杂的文化语境,拨云见日,指明文艺发展前进道路的论述,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如此,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词》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终将在时间的河流中显示其历史的价值。

一个着眼于文艺事业全局发展的《讲话》,必是高屋建瓴的博硕宏论,因此,总书记《讲话》给予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所从事的具体门类艺术创作相对应的指要精论。作为一个当代文学的评论者,我自然关切《讲话》中对于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的论述,《讲话》中说,“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要言不烦,简短的话语却内涵丰赡。

这里首先提出了建立正确的批评伦理的问题。法国作家、批评家法郎士说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诚然,批评是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精神碰撞的结果,是诗性的颖悟,是对文学世界的敞开与照亮,每一个批评者都有权利依据自我的审美感受对所评论作品作出独立的判断,然而,这一切必须以秉理而断的公正的批评伦理为基础,必须坚守是非、优劣、清浊的标准。这似乎是常识,却往往在批评实践活动中被忽视,或因圈子意识、囿于情面作违心之论,或基于某种现实利益的考虑发不着边际的空泛议论,缺乏立场鲜明、一针见血的锐气。《讲话》对“清浊”问题的强调,既指出了当下批评界存在的乱象,又是在呼唤一种良性的批评风气。

其次,重申了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有人将批评和创作比作“鸟之双翼、车之双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很多情形下,由于批评自身的创造力和阐释力的不足与匮乏,导致批评往往追随在创作身后进行无关痛痒的评述,逐渐沦为创作的附庸。《讲话》强调批评要“有效地引导创作”,不仅是在重树批评的尊严和信心,更是在强化批评的责任和价值功能。

再次,确认了批评之于培植优雅健康社会审美风尚的重要作用。文艺批评不仅仅是对文学现象的评述和对具体艺术文本的阐释,更应当通过对创作的深度探究,引导一种向真善美围拢,向一切崇高纯洁的精神致敬的美学风气,在社会文明建设和人的精神塑造方面担负更为重要的职责。

《讲话》显然十分重视文艺批评在文艺服务于人民、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创造高尚的艺术引领社会风尚活动中可能并且应当发挥的作用,那么,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文艺创作中,文艺批评要守护什么样的艺术理想?这一点,从《讲话》引述的两段鲁迅先生的话中,尽显其要义。引文之一为《论睁了眼看》中“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一语,这意味着应当提倡追逐光明引人奋进的艺术。引文之二是《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言》中对“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类型写作的批评,这实际上是在提倡拒绝沉湎在个人的小天地之中,而着眼风云际会的时代潮流,有温度、有道德、有正面力量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可以成为洪钟大吕的艺术作品。

此次文代会和作代会,可以说吹响了攀登艺术创作高峰的集结号,意味着新的时间的开始,意味着新的出发。

扎根人民,创造前行

□曹有云(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作协主席、诗人)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创作实际,就学习总书记讲话谈几点心得体会,和各位同仁交流。

每当一个时代的创造精神被极大地激发,创造热情空前高涨,文艺创作蓬勃发展,文艺作品异彩纷呈之时,往往也是需要理论思维及时归纳总结,发出理性之声,引领活跃的创作行为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就是这样一篇因时而兴,乘势而来,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处处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光芒的光辉篇章,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世纪、新时代中国化的经典之作,是指导当代中国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事业的纲领性文件,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广泛传播,更需要在我们的文艺工作和创作实践中贯彻落实。

文学即是人学。人民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其活水源头。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作为一名在州县基层工作、生活了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者,几天来,对照总书记讲话,我常常扪心自问:在写作中,在动笔之前,我们究竟走访了几个村落,和几个农牧民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同一个炕头做了贴心尽情的相谈甚而成为能够相互倾诉的知心朋友?我们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渴望梦想到底感受多深?了解多少?“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这是总书记对我们广大文学创作者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我们当入心入耳,悉心领会,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

“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这是总书记讲话在文艺创作方法论意义上给我们开的一剂良方,一味良药。有了这样的“态度”和“能力”,我们就能克服当下文学创作中无的放矢、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苍白无力等疑难杂症了。在日常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我们当身体力行,努力端正态度,炼就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出作品,出精品。

文学创作绝非一哄而起、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天长日久、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的过程。就当下而言,我们需要克服创作中的浮躁心态,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情操,挡得住诱惑,像总书记讲的“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有了这样的定力和执着,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大作品。著名作家柳青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并在农村落户14年,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一辈子,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耗费了不计其数的精力、心力才写出了不朽史诗《创业史》(未完成),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同样如此。

文学创作是一个接力运动,我们总是在前人止步的地方重新出发;文学创作更是一项创新活动,我们总是要在前人既有的道路上推陈出新,创造前行。总书记说“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诚哉斯言!任何一个民族,一种艺术,要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绝然是死路一条。我们胸怀要谦卑,视野要开阔,要积极发扬“拿来主义”,要学习借鉴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一切先进的文学成果,向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学成就学习,也要向我国文化文学发达兄弟省作家诗人同仁学习,取长补短,消化吸纳,为我所用,努力创造出具有鲜明高原特色,西部风格、青海气派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我省文学事业,实施文化名省建设战略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面对如此重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面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激情召唤,青海的文朋诗友们,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