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报》社论:激扬文字 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来源:文艺报 |   2016年12月30日14:03

我们即将送走不平凡的2016年,迎来2017年,生活的河流奔腾不息,人民的创造日新月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我们惟有满怀激情,用史诗去谱写伟大生活的新篇章,对现实进行深刻提炼、生动表达、全景展现,才能不辜负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写作者,能够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由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看到崇高,以有筋骨和温度的力作,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乐观地面向未来。

在回顾2016年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实生活确如一本色彩斑斓的大书,把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的我们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万众一心正在进行着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造性实践,给文学创新创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提供了无尽的矿藏。所有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在于寻找到了广阔现实昭示出来的诗意,在于用最贴切的语言,真实地表达了当代人的情感,揭示了人们的内心冲突和喜怒哀乐。史诗之作意味着一定要开掘出现实生活的激越与苍雄,现实题材文学创作从来就是检验作家雄心与能力的重要方面。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再优秀的作家也会面临思维枯竭和灵感匮乏的危险,只有真正读懂、读透现实生活这本大书,才能脚踏大地,让自己的创作有最坚实的根基。现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无穷的张力、声响和色彩。无论是诗意的抒情还是奇幻的想象,都要将客观现实的本质反映出来,将生活的规律揭示出来。史诗的境界,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所大学校,只有把现实生活消化为自己内在的体验,才能提炼出淳厚的韵味,锻造出视通万里、深入人心的品格。

书写时代新史诗同样不能缺少对历史的发现,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向历史学习,既可以充分了解到自身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又能够增长见识,获取素材和灵感,拓宽创作领域,挖掘人性的深度。关注历史是为了烛照当下与未来,一味向后看,而不去直面当下,面向未来,文学创作的质量和品格就无法提升。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由历史与当下共同构成的,作家书写历史同样要心怀眼前的生活,要融入时代、融入人民,不懈从历史中找寻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是伟大的老师,史诗要有传统的底蕴,要善于挖掘中华历史文化的矿藏,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历史规律,那些融合了历史启示与当下意义的文学创作,往往能够真正具有史诗的意蕴,能够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涵养,精神得到鼓舞,起到引领时代、激励人民的作用。

“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书写新时代的史诗,更面向未来、播撒温暖,让人们看到美好、希望和梦想。文学应当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但不是机械地、冷漠地反映,作家要善于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提炼与加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殷切希望创作者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很具针对性。史诗总是能够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尽管现实生活并不总是理想的,往往充满挫折和无奈,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作者就应该在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悲观情绪。“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当代文学要立足于对人们的精神引领,用真善美战胜假丑恶,用光明驱散黑暗,以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赋予人们克服困难、迎接美好未来的勇气。

展望即将到来的2017年,我们深深感到,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创作中华民族的新史诗,需要广大文学工作者保持对时代和民族的信心信念,潜心磨炼创造创新能力,永远不向傲慢和懒惰低头。作为时代新史诗的缔造者和参与者,“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因为我们既有讲好中国故事的雄心,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只要不忘初心,勇于攀登,就一定能够以更多属于时代的新的史诗之作,为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