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年失败者:当下中国故事的一种叙事
来源:文艺报 | 金赫楠  2016年12月30日06:57

失败者叙述中包含着一代人对当下中国社会青春文化、青年处境的精准观察与表达。但他们也必须警惕,无意识地相互重复失败感和灰色的青春文化所造成的一种不良后果。

一个青年,只身或结伴离开故乡,他或从乡村或从小镇来到大城市,在灯红酒绿与熙攘热闹中,踌躇满志又愁云惨淡,跃跃欲试又忐忑无措,逃离故乡时头也不回的决绝,转身时却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进城青年的个人奋斗,都市异乡人的惶惑与孤独——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故事里的经典一刻和惊鸿一瞥,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几代作家都曾描述过这样的人物、情境与命运。这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乡土转型、人员迁徙流动、社会结构大调整等时代现实的必然文学反映。

近几年读当下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会发现这样的人物与故事再次反复出现在“70后”、“80后”年轻一代作家的笔下,徐则臣的京漂系列、甫跃辉的“顾零洲在上海”、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马小淘的《章某某》等等。这些作家作品近来都曾在中国台湾引进和出版。在这些作品中,反复呈现着一种失败的青年人生。徐则臣关于“漂在北京”的系列小说里,人物来到北京和离开北京,在对这座现代大都市的爱恨交加中不断地反证和确认自己和故乡,寻找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他们苦着痛着,熬着挨着,蚁族着群租着,似乎随时准备愤愤地回乡;一面又眷念着、幻想着、期冀着,久久不肯离去,但大部分人最后还是带着受伤的身心和陨落的梦逃离北京。在马小淘的《章某某》中,一个从三线小城春风得意地走进中央广播学院的女孩,带着爆棚的优越感与自信心,通往梦想的过程当中,她在大城市里感觉良好的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在周围人眼中却不过是屡屡上演的不合时宜甚至荒腔走板。最终,“庞大的理想终于撑破了命运的胶囊”。而在石一枫近年来广受好评的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中,农村女孩陈金芳,怀揣“活出个人样”的向往转学到城市里,年少时的寒酸和脱胎换骨后的优雅,直到一场冒险的投资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失败后被彻底打回原形。

如此这般的故事梗概和内容提要,大概会让人倍感熟悉、似曾相识。这是一个个“全球化时代的失败青年赋形”,又是一曲曲“青年失败者之歌”。这些人物和故事的背后,站立或匍匐着一连串的文学人物,古今中外种种沉沦和伤逝的局外人、零余人自不必说,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文学期刊上此类小说也比比皆是。他们是繁华热闹中的局外人、都市霓虹灯下的背光区。侯孝贤《风柜来的人》中,一群高中毕业的男孩子从宁静的渔港风柜,怀揣着忐忑的心结伴来到高雄。在大都市的五光十色里彷徨、迷途,青春似乎无疾而终。离乡的青年在都市丛林中历经的幻灭大抵如此。海峡两岸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必然会经历这个历史阶段,而相关的文艺作品正是这个历史阶段的必然反映。

近来,不断看到有批评家就此发问:为什么年轻一代写作者如此迷恋失败者的故事?其实这不难理解。人们都有将自己的经验和处境夸张放大的心理倾向,在对自我的高度关注中,不自觉地夸大自己所属族群、性别、代际等等的独特性。杨庆祥在《“80后”,怎么办》中,开篇所着力表达与论证的就是“80后”一代人“失败的实感”。在他看来,个体充满沮丧感的现实境遇与精神生活恰也是一代人的预定的失败。有意思的是,在和身边长辈们聊天时,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可赶上好时候了;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同龄人却往往都在喟叹:咱们这代人最倒霉。那么,到底真相是什么?被上山下乡、被低工资、被下岗,与被蚁族、被高房价、被北漂一代,究竟哪个人生更失败?这其实真的没有可比性,也没法分辨清楚。具体到“70后”、“80后”写作中的“失败者”形象扎堆,我只能说,越是繁盛喧嚣的时代大背景下,个体的自我逼仄和失败感往往更明显强烈。时代表面的盛大、繁华,看起来遍地黄金和机会,其实其内部结构的千疮百孔、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固化已经严重阻碍了知识改变命运、个人奋斗等等传统的青年上升通道。当然,反复强调自己有多不容易,这本身大概多少也是一种面向时代和社会的推诿和撒娇。

在“70后”、“80后”青年作家笔下,自己这代人是失败的一代。这些作品各自有其风格特点和关注焦点,但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事实:失败似乎是注定的,无论个体怎么奋斗和挣扎,社会的选择机制和现实环境终将把你打回原形。陈金芳改名陈予倩,她的种种可笑可怜可悲可叹,无非也就是要“活出个人样”,就算曾经有过表面上的风光、貌似在城市里扎根,但最后还是要惨败地回农村老家。回老家,回乡,往往成为这类小说的结尾方式,因为无路可走,所以只能从哪来回哪去。这是一代人对自我的集体想象与定位吗?如此扎堆地以“失败”作为关键词来表述青春与自我,与“70后”、“80后”的成长环境与思想背景大概也密切相关。全球化、互联网+、社会转型这些时代特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看前辈作家们的小说,作品中青年人的失败感和大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忧国忧民基调下的理想幻灭是那一代人失败感的主要来源。而在“70后”、“80后”作家这里,失败感来自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就感与存在感的缺失。当下青年人眼中的失败,同前辈人为历史家国烦忧、奋斗和幻灭的失败相比,更多是诸如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之类纯粹个人主义的理想破败。青年写作中看似花样百出、曲折波澜的奋斗故事,实际上却是格局局促而单一的。

失败者叙述中包含着一代人对当下中国社会青春文化、青年处境的精准观察与表达。但他们也必须警惕,无意识地相互重复失败感和灰色的青春文化所造成的一种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