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荒诞之外的生命意义
来源:文艺报 | 朱东丽  2016年12月30日06:33

陈仓中篇小说《地下三尺》

《人民文学》2016年第11期

陈仓的中篇小说《地下三尺》用夸张戏谑的笔触写了城市打工者陈元在繁华都市建造寺庙的荒诞故事。

没有学历和金钱资本的陈元,在城市底层先后干过建筑工人、房产中介、开私人诊所等,这些均无法改变他没有出息的生存状态。万般无奈之际,他竟然绝地逢生似的捡了20块钱,然后又用捡来的钱买了彩票,十分幸运地中了几十万的大奖,又遇到了足以改变他命运的达官贵人“老吴”,意外获得了一块荒地的开发权。陈元用各种各样的经营算计,将城市规划和大众对关公的崇拜信仰玩弄于股掌之间,成功地将一块本用来建造“医药垃圾处理站”的空地建成了香火旺盛的寺庙,寺庙旺盛的香火钱当然也帮他实现了翻身发财的梦想。

很显然,这是一部大胆想象的“巧合”之作,在作者精心制造一系列偶然巧合之外,讲述的则是社会存在发展的一些必然现象,一个在城市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资本积累的“外省青年”,在城市想要实现发财梦,只能靠在法制和规章之外打“擦边球”外加不期而遇的“狗屎运”,这是他们在城市留下来的“生存法则”,如果不这样,他们的生活轨迹则只能是一直给别人打工的建筑工人、洗脚工等此类营生。在繁华市区凭空建造一座寺庙,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因为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是周围市民对跪拜神灵的推崇痴迷让陈元有了建造“精神垃圾站”也就是寺庙的想法,作家用这种貌似荒诞的外壳写了人们精神诉求的诸多话题。

对在城市打拼的陈元、焦大业们,香火旺盛的寺庙解决的是他们生存温饱的需要;对于祈祷健康、祈求平安的大爷大妈们,这座寺庙就是他们心中的“神灵”;对于祈祷升官发财的官员老吴来说,这座寺庙或许意味着是他的“发财树”。安放道义化身关公的庙宇成了人们“各怀鬼胎”的利用工具,看似荒诞的背后隐喻着无尽的讽刺。陈元和老吴成功游走的各类生活场域,实则是混乱怪诞的社会人生,陈元开私人诊所干的是鉴定胎儿性别、治疗性病、给女大学生打胎的勾当,官员老吴和陈元成为莫逆之交的原因则是陈元给老吴的女人堕胎、帮他解决了缠身的麻烦。空地开发权的招标处理,道义化身关公神像的真假,这些颇具讽刺性的社会乱象,仿佛诉说着人们的生活离道义法则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是物欲横流、唯利是图、巧取豪夺的丛林法则。

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有对金钱、物质、利益渴求的欲望,陈元的发财、老吴的升官、焦大业对金钱的迫切需要、寺庙香客们的许愿等等,都脱不开利益欲望的缠绕,为了满足欲望可以不择手段、为了获得财富可以掘地三尺,“地下三尺有神灵”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小说用夸张幽默的笔法写出了这样一种生存乱象,让读者在对他们小丑般经营算计的伎俩莞尔一笑时,思考着荒诞之外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