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科学面前,人们应常怀忧虑之心
来源:文艺报 | 朱静宇  2016年12月30日06:32

在创作了《第十一诫》《等待青春消失》等作品之后,黄梵于2015年底推出了自己“六年六易其稿”的长篇小说《浮色》。这部作品既寄寓了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又在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文体实践,可以说是一部值得重视的写实与科幻相结合的新奇之作。

小说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4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继而延伸到300年后的科幻世界“未来城”,叙述的是雷壮游与雷石父子两代人的生活遭遇与心路历程。正如陈思和教授所说,这部小说一半写实,一半虚幻,其实是用虚幻的世界对我国当下社会人性沦丧、自然环境破坏的现实的一种批判。《浮色》延续了黄梵以往作品中的先锋意味,在当下与未来、生与死、现实与理想等命题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催人警醒。通过对个体的生活方式反思,小说探讨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精神生活最本质的特色,表现了这一阶段所谓的人类文明对科学精神、宗教精神的双重背叛。

同时,小说充分体现了作家面对历史时的沉重使命感,在小说中则表现为重构历史的冲动,即一种历史观的“去意识形态化”。小说描写的是都市文学和都市精英文学的中间地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此外,在《浮色》中,黄梵在艺术探索上有着突破与创新的努力。与相对封闭、静止的现实主义手法不同,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骚动、变迁、断裂与无序,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兄弟》等作品,都呈现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现在,伴随着科学的飞速发现,互联网的无孔不入,各种智能机器的广泛运用,以及虚拟现实的摹仿与再造,作家在表现当今生活时不知不觉地加入了科学的乃至科幻的元素。

黄梵的《浮色》在上下几百年的时空之间,通过现实与未来的穿插,塑造出一个更为立体的、富有想象力的艺术空间,可以说,这是一部顺应了艺术变迁的预言之作。这种新的艺术创作趋势,不妨可以称为“科幻现实主义”。近年来,在黄梵、韩松等一些新锐作家中,这样的手法都得到了广泛运用。《浮色》中有网络文学的元素,同时又超越了网络文学,作家用想象的方式反映出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手法。

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小说新文体的探索,使得《浮色》成为一部值得关注的长篇小说。诚如黄梵所说,在科学面前,人们对未来的观察应该常怀忧虑之心,而在智能科技广泛运用的当下,将科幻引入小说创作之中,是作家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