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们怎样文明地对待弱者 ——读报告文学《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文艺报 | 康伟  2016年12月30日06:32

李迪的《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是27个短篇报告文学的合集,一共讲了一级英模、社区民警陈先岩的27个故事。这27个短篇报告文学,涉及一个社区民警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既是中国社区民警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社区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于读者来说,不管从哪一篇读起,不管从哪一个故事切入,都没有阅读障碍。但不管是依序读下来,还是从随意一个故事读起,读完全书,都不会觉得凌乱,整部作品有着极强的整体感。

为什么这些看似零散的短篇报告文学,合起来就是一部有机构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原因就在于,《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这个不散的“神”,就是主人公陈先岩身上的精神,就是书名《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的答案:社区民警就是这样炼成的。陈先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把27个故事有机串联起来。

从作品结构来说,某些篇章有章回小说的影子。前面的人物和情节在后面的篇章中有回应;读到后面,才发现前面的有些人物和情节是伏笔。这也是一种“不散”,说明了作者的用心。

李迪为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简约”。大道至简,“简”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一种诞生于“无”的大“有”。《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敢于、善于使用“减法”。读完全书,我们会发现,陈先岩是那么可亲、可信、可感,作者在塑造文本中的陈先岩时善于做减法,不少报告文学作品不停使用“加法”,给主人公加上各种“佐料”,刻意强化活生生的人身上背离人性的东西,使传主的可信度、感染力、艺术性大打折扣。李迪则减去了一般模范人物题材作品中常见的机器人般的言行,不使用政治上正确但文学上不正确的结构、素材、词句。正因为如此,《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首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基于文学性的一个时代报告和时代模范人物报告。所以,通过给陈先岩做“减法”,其实是给文学性、思想性做“加法”。我们乐于与作者塑造的这一个不掩饰喜怒哀乐、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一心为民的陈先岩进行对话,觉得他是好兄弟、好哥们儿。

《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笔简而意不简,还体现在精心打磨的故事结尾上。27个故事,大都有简洁而又余味无穷的结尾,有的结尾甚至可以说惊心动魄。比如《小陆子》的结尾:“我比他大四岁。我经常摸着他的头,就像是摸小陆子。我说,当年的小陆子现在也老了,也是一头白发了。”没有这两句,文章结尾于“我很想他,想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也可以接受,但比较平淡。加上这两句,人生的况味就出来了,那种与自己的服务对象、帮助对象、工作伙伴之间引而不发的情感,十分动人。《消毒柜》的结尾:“很可惜,他前年去世了。胃癌。”只有十几个字,但堪称惊心动魄。尤其是将“胃癌”倒置于句末,更是妙笔。前面的铺陈,已经很好地讲清楚了“消毒柜”的转变,可是有了这个结尾,让作品的感染力大增,仿佛听到破碎的声音,那么揪心,也更凸显了陈先岩工作的不易。

李迪的“简”还体现在善用短句,读来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行动感,非常符合警察的职业特点,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策略。采用第一人称其实是有风险的,用得好会有强烈的代入感,读者能够更好地进入文本,甚至沉浸于文本,与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共鸣;用得不好则会适得其反,读者会与文本产生疏离,作品的价值观诉求、美学诉求无法实现。《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对第一人称的使用是成功的。作为作者李迪的“我”、作为陈先岩的“我”、作为读者的“我”,三个“我”合为一体。全书娓娓道来,语言接地气、生活化,有时候机智而幽默,读来顿生对“我”的好感。更重要的是,人称虽然是“我”,但绝对不“自我”,不“小我”,文本中的“我”是大家,是社区万象,是小人物群像,是大历史背景下的民生故事、社区民警故事,是“大我”。这让《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不仅为陈先岩一个人立传,更从社区这个切口,带着问题意识,生动而深刻地描摹出若干平凡百姓的精神图谱。

《过招破烂王》一章中有一段特别打动我的话:“说老实话,像这些收破烂的、做零工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很难。政府也好,工作人员也好,要换位思考,尽可能体谅他们,方便他们,更不要利用手中的大小权力为难他们。现在,社会风气变了,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低三下四,讨好一切需要讨好的人,想想真让人心酸。”陈先岩的一切努力,就是尽己所能,减轻老百姓的心酸,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只有老百姓不心酸,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对待弱者的态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李迪在书中,塑造了一批弱者的群像,由此也塑造了文明地对待弱者的陈先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