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金十年”究竟有多少含金量?

来源:文艺报 | 行超  2016年12月29日12:17

画作选自张辛欣绘本小说《拍花子和俏女孩》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能力、精神需求的增长,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一个各项指标、各种统计数字均指向“井喷”的发展阶段。多年来,儿童文学界人士意气风发地谈论着“黄金十年”。近年来,不少媒体、出版人和专家、学者提出了打造中国儿童文学下一个“黄金十年”的说法。然而,刚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十年”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可供回味和珍藏的文学经典?还是仅仅留下了那一串串激动人心的数字、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出版神话?在今天,这样的问题也许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何谓“黄金十年”?

进入21世纪的前3年,我国童书市场的成长性低于整个图书市场,成长中的童书出版积极寻求跨世纪的新繁荣新发展。2004年,我国童书出版开始发力,年产值增速达14%。而后,童书出版高歌猛进,“井喷式”发展,迎来了连续10年年均10%的超高速增长。

2013年8月21日的《中华读书报》刊发了2013年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特刊“百问少儿出版黄金时代”,在策划缘起中,编辑陈香提出了“少儿书业的黄金十年”的说法。这篇报道广泛采访出版人、营销人、编辑阅读推广人等近50人,以100个产业问题,讨论“如何开启下一个‘金十年’?”此后,这一说法在众多少儿出版人、媒体人、作家、学者中广泛传开、反复援引,大家基本公认2004年至2013年为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十年“。

事实上,在这篇报道出现之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敏锐地观察到了发生在儿童文学界的这场变革。2011年年初,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纸质图书出版出现了发展趋缓、单本图书利润率下降、图书库存增大和实体书店不断萎缩的局面,业内有人在《出版商务周报》头版发表文章,预判中国童书出版的“黄金时代”行将结束,“白银时代”即将到来。童书出版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引起了有关领导部门和整个出版界的关注。2011年年底,海飞将自己的调研结果撰写成《“最好时期”与“最激烈时期”》,从经典品牌长盛不衰、原创新书竞相发力、版权引进紧扣市场、跨媒跨界新意迭出、行业竞争空前激烈5个方面,对2011年中国少儿图书出版作了述评。述评的最后预言:“童书出版,任重道远。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虽然童书出版的竞争会更激烈,但我国的童书出版一定会进入含金量更高的‘黄金时代’,一定会延续繁荣发展的‘美丽童话’,一定会大踏步地向出版强国迈进。”

方卫平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里也曾写道:“上个世纪90年代,儿童文学还在以自己的方式分担着整个文学界关于文学未来命运的焦虑,然而很快地,进入新世纪前后,在文学界对于文学’边缘化’命运的集体焦虑中,当代儿童文学却迎来了它迄今为止最为兴盛的一个写作和出版时期。一方面,在儿童受众群体内,儿童文学的阅读量在迅速增加,儿童文学的传播圈也在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在图书市场上,各类销售数据统计一再确证了儿童文学在其中占据的显赫位置。儿童文学的这一勃兴势头体现在其创作、出版、接受、传播等各个环节;同时,这一文类的艺术手法、风格等事实上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拓展。因此,我认为,不论就外在的阅读接受还是内在的艺术探求而言,可以说,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都处在一个空前利好的发展时期。”

黄金出版还是黄金创作?

细细想来,本世纪初的那些年,其实不惟儿童文学,整个中国文学都非常活跃。在纯文学界,经历了先锋文学的转向以及“陕军东征”、“人文精神大讨论”等几个重要的文学事件,中国文学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反观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虽然在数量上是繁荣的,但是在艺术品质上则是泥沙俱下,甚而是停顿和倒退。

遥想上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之后,中国文学和中国儿童文学都迎来了一个创作与出版的高峰时期。曹文轩、金波、张之路、郑渊洁等作家都是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并一步步被读者、学界接受和认可的。那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作家们认真埋头写作,研究文本语言、追求题材多样化,在各种会议上,作家、批评家不断地思想交锋,彼此争论问题,为当时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养分,也为儿童文学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以来,在经历了90年代一段短暂而黯淡的萧条期之后,儿童文学迎来了新的生机。以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为代表的一部分儿童文学作品,在小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几乎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儿童文学出版界开始渐渐认识并重视“畅销书”的打造与宣传。同时,这一时期恰好是国内读者消费力提高,对阅读尤其是孩子们的阅读越来越重视的阶段。各大出版社逐渐看到了儿童出版的广阔市场,于是,大量作家进校园、阅读推广人等新兴现象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出版制度的改革,将原本生活在体制内、捧着“铁饭碗”的出版社推向市场,出版的压力徒然间成倍增长。在这一形势面前,不少出版社将眼光瞄准热闹红火的儿童文学市场,几乎没有一家出版社不出版儿童文学相关书籍,儿童文学出版比重一度占据整个图书市场的三成左右。巨大的出版需求仿佛一个漩涡,将每一位作家吸入其中。面对巨大的经济诱惑和复杂的人情关系,已成名的成熟老作家邀约不断、应接不暇,成长期的青年作者迅速更新、逐渐膨胀,真正能沉下心来打磨作品的写作者越来越少。

“黄金十年”中的儿童文学出版物固然存在精品,但不得不承认,还有一大部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泥沙俱下。正如陆梅所说,“出版业界比的是数字,高居不下的童书出版码洋,不意味着创作质量的同步提升,甚至反而是降低了写作的门槛,是对图书市场的跟风搭车、惟利润指标为上的姑息。”方卫平也看到,少儿出版业的井喷式发展对儿童文学创作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使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活动及其成果在出版、市场等领域受到空前热情的关注、尊重与鼓励,并且推动着当代儿童文学艺术在当代的丰富化与多元化进程;另一方面,商业时代市场化、快节奏的出版逻辑,的确也给作家的创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他进一步指出,这样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于市场利益的考虑,大量创作日益以迎合市场及儿童读者的娱乐需求为目标,由此导致了儿童文学艺术生态的失衡。二是在商业出版的节奏要求下,儿童文学创作的周期被一再缩短,作家没有更多时间来精打细磨一部作品,作品的艺术质量也就难以得到足够的保障。这不仅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问题,也是目前全球化商业出版背景下整个世界儿童文学共同面临的问题。上述的意见近年来在儿童文学界已逐渐成为共识,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儿童文学创作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追求质量和持久性。

质量参差 谁的责任?

在市场推动下造就辉煌的“黄金十年”,出版社功不可没。大量儿童文学书籍的创作和出版,成为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机遇。但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出版社也难辞其咎。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压力、考核要求之下,出版社只能一步步加快出版的脚步,在迎合巨大市场需求的同时不断将作家的写作周期缩短再缩短。出版社慢不下来,作者就很难慢下来;有情怀的大出版社慢了下来,反而给民营工作室和小出版社、出版机构留下了空间。在追逐利益面前,似乎所有人都难以扭转乾坤。

然而,我们是否可以就这样简单地将责任完全推给出版社呢?

陆梅认为,这一问题不能简单推给出版人,或责难今日作家之怠惰。大量原创童书被推出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中国儿童文学:如何褒优贬劣,大浪淘沙,建立起一套成熟健全的筛选机制和艺术、审美的评价体系?年轻写作者如何不急于割裂、自成一个局面,踏上先行者筚路蓝缕蹚过的足迹,从而建立起清醒的历史意识和基本的世界观?我们又如何坚持有难度的写作,警惕步入自我的写作惯性,强调个性,注重观察力和原创力,慢慢拥有自己的声音,从而真正赢得中国读者和世界性读者的同步信赖?写作者自信满满当然好,但是倘若因视野所及有限,对自我的探索缺少纵深的把握而不能用一个更为宽阔漫长的时间坐标来要求自己,身边的出版人和批评家又不能及时给予指点并作出历史的、艺术的和美学意义上的价值判断的话,那真是儿童文学的悲哀。

方卫平同样强调“大环境”中作家个人的原因。他认为,环境的改变非一时之力,目前的情况下,儿童文学创作质量的提升,可能要更多地依赖作家个人的自觉和努力。“我相信,每一个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可自己为儿童文学作家的作者,一定希望自己的写作除了赢得市场的生计,也能赢得艺术的认可。其实客观地看,商业时代可能也为这种努力提供了另一类条件。我身边不少怀有真诚的艺术追求的儿童文学作家,在以若干作品赢得市场认可、进而获取相应的市场利益后,反而开始沉静下来,去思考和探求自我儿童文学艺术突破的路径。”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保障恰恰为这种自由的探索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当然,对作家来说,这种探求不只是单纯尝试新的写作题材或写作风格,它还需要更多地与广泛、深入的作品和理论阅读及思考结合在一起。一个作家的写作经验及经济上的积累在市场环境中完成,那谁对阅读这样作品的读者负责?

多年来从事儿童文学出版工作的刘海栖注意到,国内童书出版存在着重要的误区,即童书中文学方面所占的比重过大,文学类书籍在全部儿童读物中占据了四成以上的比例。在国外,童书出版尤其是针对小学到中学读者的书籍中,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此外还有历史、艺术、知识、科普等各个方面。在我国,家长对于儿童阅读的认识不够成熟,很多人是为了读而读,具体读什么却并不在意。此外,由于出版推广欠缺严格的标准,不成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文学作品“扎堆”出现,其他领域的作者、翻译者欠缺,儿童文学因此也过多地面对着市场需求,承担着出版任务。他认为,长期这样下去,不仅不利于其他类型童书市场的发展,对儿童文学本身也是不利的。

一组值得注意的数字是,2004年,我国童书出版开始发力,年产值增速达14%。而后,童书出版高歌猛进,“井喷式”发展,迎来了连续10年年均10%的超高速增长。然而到了2012年,虽然童书出版还在增长,但同比增幅大幅下滑,降至4.71%,2013年甚至几乎低于4%。面对回调、盘整、转折,业界选择坚守和坚定。2014年,童书出版年产值增长10.26%,重回两位数。2015年,这一数字继续增长到15.63%。刘绪源分析到,出版的增长对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反过来说,产业发展了,出版社有钱了,又能够做些好事了。这就是黄金十年的最后几年,儿童文学的纯文学创作得以重新发展的积极原因之一。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谁来为这些发展和积累期的粗制滥造买单?

朝向经典的努力

不独是情感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文学也一样。中国儿童文学的上一个“黄金十年”已经过去,倘若恰如我们所期待,儿童文学真的能够迎来它的下一个“黄金十年”,对于这样的未来,我们是否该有不一样的期待?作为儿童文学的作家、批评家与出版人,我们应该对这一未来投入怎样的努力和改变?

刘绪源认为,面对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质量下滑的局面,儿童文学界应从三方面进行反思和改善:一、作家自律,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创作要求,争取写出真正的好作品,而不只是争取高版税高印数;二、批评界重振雄风,能够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增强艺术批评,重视艺术分析,真正推动文学发展;三、各类评奖一定要改变“黄金十年”中期自觉不自觉的“金钱第一”的倾向。要能真正推举优秀作品,认清文学性、艺术性和商业性并非同一概念,二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对于新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期待,理应是下一阶段中国儿童文学努力与发展的方向。与目前成人文学,尤其是纯文学出版领域相比,童书的出版市场基本稳定,读者细分明确,不断有适龄读者出现。因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有反复出版的价值的,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的读者可能不仅是“70后”、“80后”,还有可能是“90后”甚至“00后”。正如曹文轩的经典作品《草房子》,出版18年,印刷超过300次,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年年月月地不断走下去。当然,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一本《草房子》远远不够。作家们应该看到,努力认真写出一本具有经典价值的“长销书”,其意义和价值比写许多本很快就被人忘掉的“畅销书”要有意义得多。

好在,目前已经有不少作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曹文轩获奖之后,有关儿童文学的美学价值被反复提起,重视语言的锤炼、情节的推敲、人物的塑造等创作基本问题被重新讨论。此外,海飞还观察到,中国童书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在发生5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童书出版格局分散、个头不大、实力不强的局面有了改观。同时,童书出版的专业化格局进一步强化。二是童书出版竞争模式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童书出版进入了“互联网+童书出版”和“童书出版+”的竞争生态。三是童书出版国际化,合作出书、合作办出版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办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设立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大奖、走出国门构建“一带一路”童书出版平台,成果显著。四是图画书时代的到来,图画书也有了专业的、学术的研究中心。五是全民阅读,儿童优先。儿童阅读迎来了阅读的春天,亲子阅读、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会蔚然成风。他认为,5个新变化表明,中国童书出版正在经历着以转型升级、注重质量为标志的新阶段。

正如陆梅所说,文学的本质是慢,倘若以慢的耐心,是否会“等出”一部部朝向经典的常销作品?我们都应该有宁缺毋滥的写作精神和出版精神。如此,中国儿童文学真正的黄金期才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