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家呼吁重建诗歌的主体性
来源:文艺报 | 黄尚恩  2016年12月26日06:34

12月10日,由《诗建设》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诗建设”诗歌奖颁奖典礼暨“诗歌的主体与历史语境”高峰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诗人多多获得主奖,青年诗人王敖、苏野、楼河获得新锐奖。在论坛上,唐晓渡、耿占春、王家新、陈先发、森子、泉子等20多位诗人、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历史语境等问题进行研讨。

与会者谈到,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诗歌,从总的趋势上来说,诗歌的主体性在不断削弱。这样的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从“大写的我”降为“小写的我”,紧接着从“关注人”变为“关注物”,甚至在一些作品中,“人”也变成了“物”的一部分。由此,诗人们的创作更多地停留在语言之中,很多作品忽略了诗歌与自我、历史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样的形势下,重新唤醒诗歌的主体性,变得非常有必要。这种唤醒不是回到空洞的、口号式的抒情,而是重建诗歌与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呼唤诗人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更具穿透力的把握。历史已逝去,但它仍弥漫在当下,历史与现实之间就像光与影一般相互交织,需要更具思想穿透力的创作主体去观照。诗歌创作的主体是诗人,与诗歌作品中的主体,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二者之间并不完全等同。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意识,转化为内嵌于诗歌文本的主体性,是每一个诗人都要思考的命题。也就是说,需要在唤醒主体性与保持诗性之间保持平衡。 (黄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