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报》社论:创新让文学之树常青

来源:文艺报 | 本报评论员  2016年12月23日1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谆谆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创造性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曾用“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说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文学艺术最典型地体现出人类的创造性,是审美的不断发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关于这一点,中国不少古人都有过精辟的观点。他们认为,“文章本心术,万古无辙迹。”“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文辞气力,通变则久。”只有创新,文学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从中国的文学发展历程来看,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路走来,到现当代文学的演进历程,鲜明地昭显着创新对文学带来的发展动力。文学艺术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到今天变得多姿多彩、绚丽斑斓。

文学创新必须要坚持正确方向,必须遵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遵守人类思想意识演进规律,遵守艺术审美规律。“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创新不是原先已有创作方法的简单拼合,也不是“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那样的所谓“创新”只会走上弯路、歧路。

文学创新必须要继承优秀传统,体现出历史的积淀。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是文学创新的必由之路。如果不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文学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作家要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当然,文学创新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需要作家持续不断地积极探索。当代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不满足于已有的创作路径,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书写内容到表现形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以求更真实更艺术地反映现实和历史,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

著名画家徐悲鸿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只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我们的文学事业就能从“高原”走向“高峰”,就会为人类精神文化建构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