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莽与这座城——评传记文学《感谢故乡——哈尔滨的青春时光》
传记文学《感谢故乡》由王宏波写于高莽先生90华诞之时,解读了高莽先生在出生地哈尔滨度过的童年、少年、青年岁月。
用真实的文字书写历史,用真实的素材书写人物,还原名人和城市的真相,还原人物和历史的原滋原味,这是传记作家的责任。王宏波与高莽先生均是哈尔滨人,有着多年交往和友谊。近几年,作者在高莽居住过的地方多次考察,走访知情人,并与高莽先生面对面交流,积累了大量素材及细节,摆脱了种种虚张声势和“载之空言”的浮泛。
在《感谢故乡》一书中,作者以人为本,以真实为原则,做到了人真、情真、事真、景真,仿佛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令读者真切感受到高莽先生的心灵世界和精神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作者了解哈尔滨的历史和高莽先生在哈尔滨的经历,所以写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书中不但能读出高莽先生的气质个性,同时也能读出作者的真功夫和硬功夫,既真实可信,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哈尔滨文化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中东铁路建成时,30多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拥入哈尔滨,带来了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哈尔滨有30万人口时,其中就有20万俄侨。王培英在《论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一文中说,移民们“把俄罗斯文化引入了哈尔滨,在建筑、教育、文学艺术、饮食服务、语言等许多方面,留下了俄罗斯文化符号,而变得更加精致多彩”。
由于自幼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高莽的成长与俄罗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书中,作者不惜笔墨阐述了高莽与俄罗斯文化的情缘,剖析他热爱俄罗斯文学和艺术的原因:讲授俄罗斯文学课的女教师,本身就是俄罗斯人,总是声情并茂把小说中的情节讲得活灵活现,如同她亲历一般。高莽被老师那带磁性的声音感染着,也仿佛亲身经历了老师讲述的故事情节。老师讲果戈理的讽刺剧《钦差大臣》时,乌克兰农民欢乐的场面和对达官贵人的鞭挞,让高莽和同学们笑得直不起腰。
高莽爱画画也是受到俄罗斯作品的影响,他跟三位俄罗斯画家学过油画,其中一位是列宾的学生。高莽曾经谈过:“我之所以能够与俄罗斯的文学接触,因为我生长在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外民族中以俄罗斯人最多,我就读的基督教青年会学校,同学中也以俄罗斯人为主,还有乌克兰人、波兰人、爱沙尼亚人、犹太人、朝鲜人和中国人等,大家在一起都讲俄语,接受的是俄罗斯文化。这从小就培养了我对俄罗斯文学的一种热爱。”
《感谢故乡》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细腻而不琐屑,生动传神,情感浓郁鲜活,细节逼真。比如,书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孩提时的高莽在外面玩的一身水一身泥地回到家,水顺着衣襟、裤脚往下淌,一会儿便汪了一地,他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妈妈从床下拽出白洋铁皮打的椭圆形澡盆,把水壶里的热水哗哗地倒进去,又从外屋的水缸里舀出一盆凉水,蹲下身一只手把水盆搭在澡盆的檐上,往里面倒着水,另一只手在里面搅动着,试着水温。细小的动作和细微的生活情节将人物与情感勾勒与刻画得更为生动。
作者用心谋篇布局、有取有舍,将高莽的成长历程步步推进、层层展开。书中还讲述了一段小插曲:新中国成立前夕,俄苏文学研究的资深专家戈宝权先生准备到苏联去,路过哈尔滨,看到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不少研究俄苏文学的文章和俄苏文学作品的译作,便想同这些读者见见面,开个座谈会。他列出了一张名单,上面有一长串人名,可是到会的只有高莽一个人。当戈宝权奇怪其他人都未出席时,高莽一看名单便傻了眼,原来名单上所有的名字都是他的笔名,他只好怯生生地告诉戈宝权:“这些都是我一个人。”
“哈尔滨,像母亲一样养育了我!”这是高莽发出的肺腑之言。哈尔滨这座城烙下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
(《感谢故乡——哈尔滨的青春时光》,王宏波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