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立春《狗尾草出嫁》:以记忆为桑叶抽丝作茧

来源:文艺报 | 马力  2016年12月23日06:41

王立春

王立春,满族,辽宁人。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童长篇小说《魔法向日葵》,儿童诗集《骑扁马的扁人》等。曾获辽宁作协优秀儿童文学奖、文化部蒲公英奖、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陈伯吹优秀儿童文学奖、新世纪优秀儿童文学奖等。

看到王立春的诗歌自选集《狗尾草出嫁》,想到一个诗人和他的诗作之间的关系,正像是(蚕)蛹与其丝、茧之间的关系。蛹在蚕的阶段努力吃桑叶吐丝,直至织成茧把身体包裹在里面,自己也完成了从蚕到蛹的蜕变。蛹是一个成功的蚕,茧是蚕(蛹)的作品,但最后人们看到的只是茧,却看不到蛹。其实这是一个诗人正常的存在状态。

王立春堪称是一个不断“吐丝”、不断编织自己诗歌之“茧”的儿童诗人。从200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骑扁马的扁人》开始,她不断进行诗创作,新作《狗尾草出嫁》堪称具有“茧”的分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她的创作过程,那就是以记忆作桑叶抽丝作茧的过程。

桑叶既是蚕维持生命之物,也是它抽丝作茧的矿源。东北乡野是王立春的乡园故土,也是她用来酿造儿童诗歌的童年渊薮。童年的一串串鲜活的记忆,就是她“吐”出诗作的“桑叶”,当我们漫步于她的诗园,采撷一朵又一朵美丽的诗歌之花的时候,连根带起的是泥土的芳香,即桑园的芬芳。王立春像蚕恋着桑叶一样,用全部身心拥抱她的童年桑园,眷恋那里的一草一木,当它们经过蚕的咀嚼,转化,再抽成丝(诗)、织成茧(诗集)的时候,就完成了一个诗人的创作过程。这是一个化桑为丝与茧的过程,即诗人提炼生活的记忆,让它变成诗歌之花的过程。那些从诗人骨子里流淌出来的诗令人感到那么亲切,因为诗中咏唱的对象狗尾草、蛐蛐、大兰花、门前的石头、月光等等,都是东北孩子司空见惯的山野景物,然而桑叶与丝和茧之间却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区别来自诗人看取它的不凡的目光,也许在一些人的眼中,桑叶只是蚕的食物,但是王立春却另具一副审美的眼光,能从桑叶的植物外表看到它自身(丝)诗的本质,然后用诗的语言,让它掩盖的诗心祛魅敞亮出来。比如《春雨乳牙》,诗人用“乳牙”修饰“春雨”,立刻使春雨有了婴儿的感觉。然后诗人又赋予春雨以婴幼儿的心理特征,用身体器官的感觉来认识世界:“就在夜里来了,/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尝了一遍/……咬墙皮蹭了一鼻子灰/吃石头 出了一身汗/嚼马路的时候/把脚印和车辙一起/咽到了肚子里/吸溜吸溜/青枝条被春雨吮出了一排嫩芽/咕叽咕叽/花骨朵被春雨嗑开了瓣儿/大口大口啃青草时/草地被春雨流出来的口水/弄湿了/一大片/又一大片”。春雨润物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捕捉到的自然现象,但是离开了审美眼光的审视,很难体会到那春树嫩绿枝条上的包芽是春雨用乳牙吮过的这一层意境。春雨和万物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如此带有婴幼儿活动的特点,又透着某种神奇,相触相生,妙不可言。这一层感悟也许是幼年的王立春心中所有,然而至今没有忘却的感觉,但留住这种记忆并非每一个曾经是孩子如今已经长大的成人都能做到的。记忆,正是一个儿童诗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内心记忆的桑叶常绿,他不但会保有童年的感觉,还能写出儿童诗来。记忆,正是王立春把桑叶变成(丝)诗的转化机制。

与童年记忆相伴随的还有童年时代纯净而优美的情感。婴幼儿在对世界做判断的时候,凭借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比如《大蓝花》一首,以主人公“我”的第一视角,展开对一朵大蓝花开放过程的描写。当“大蓝花”夜里来到“我的山谷”之后,她感到她“好像挺陌生”,这时我告诉“狗尾巴草别一蹶一蹶直往那边走/就趴在远处看/牵牛花快把嘴捂上/免得大蓝花听见你的大嗓门儿害怕”。在我的劝导下,所有的花儿、草儿都安静下来,尽量让大蓝花消除紧张的情绪。在这静待的时分,“大蓝花忽然一抖头/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兰花仙子 向我走来”。大蓝花的灿然绽放,给世界带来了美,表达了人们对于美的无限向往,同时大蓝花的灿然绽放,也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之美的象征。读者会为诗中美的意境所倾倒,爱的情思会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它变得更柔软。纯洁的情感是王立春将桑叶变成美丽之(丝)诗与茧(诗集)的又一心灵机制。正是这种高洁的情感赋予王立春的儿童诗歌以优美的情调与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对于幼儿美好情感的培养与幼儿心智的成长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经过情感抚摸过的事物,儿童才能更好地在理智层面认识它、理解它。

王立春是一个长大了依然保有童心的成人,所以她笔下的大人才永远葆有童心。比如《老秋翁》中的那位秋翁,虽然在年龄上已属“晚秋”之辈,他可能长着白头发、白眉毛和白胡子,然而他却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他会施展魔力让所有的花在秋夜时分都变成花仙子,也会随手“把倒地的花儿们一一扶起来”,他是花儿们的守护神。王立春正像她笔下的“老秋翁”一样,是儿童心灵的保护神。任世事纷纭,任人间的风雨吹来打去,她都能立稳脚跟,我行我素,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做春蚕吐丝的工作。童心是儿童诗创作之本,有了童心,才能赋予一片桑叶以灵魂。这份摄灵魂的工作对于王立春的回报是给予她一颗永远快活的心,她一钻进童年的园子,就忘了岁月的飘移带来的磨难,管它春夏与秋冬,只管辛勤地吃桑叶,只管开动心机,合成最美丽的诗章,献给孩子们。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再次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变成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