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文学如何再现童趣
来源:文艺报 | 舒伟  2016年12月23日06:39

儿童文学的最基本命题是“儿童”与“童年”的文学表达。童年作为人类个体生命中一段特殊的人生阶段,具有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特殊性,尤其体现在生理发育程度及心智与精神活动的差异等方面。在哲学意义上,童年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是个体的,更是普遍的。童年是流逝的,也是可以追溯和重现的。而在一般意义上,要认识童年,就要认识儿童的特殊生命状态和特殊精神世界。

从文学发展史的视野审视,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与自觉的儿童观密切相关,尤其涉及到成人社会对童年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固有观念的交锋、碰撞和演变。从今人的眼光来看,童年最突出的个体特征就是生理的弱势和对父母的依赖状态与其精神世界的活跃状态之间所形成的强烈碰撞及其由此产生的特殊张力。而童年作为一个特殊时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童年包容了太多的东西,出于好奇而渴望探索和历险的时期。一个小小的玩具帆船就是一只可以远行漂流的独木舟或者一艘能够遨游苍穹的太空飞船;家中的后院或者户外的一块空地就是一个金银岛、一个永无岛、一个珊瑚岛。另一方面,童年又是一个受到诸多限制甚至禁锢的时期,是一个渴望长大而逃离大人管制的时期。童年是无畏的,心比天高的;童年又是摇摆不定,甚至充满恐惧的。童年是童言无忌,天马行空;童年又是蒙昧无知的,正所谓“年幼无知”,需要成人的呵护和引领。作为童年和童年叙事的文学表达,儿童文学由此具有依托童年、超越童年的特殊双重性。

从同构对应的角度看,人类幼童的思维就处于稚拙而神秘的正常童年的“原始性思维”状态。它的运作完全不受常识的支配和干扰,从而使天赋的智能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飞翔中,产生独特的指向,获取独特的发现。这是童年的精神特征。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从人类认知发展的角度看,作为个体的人类的童年又具有幼稚无知的特点,儿童必须学习成人群体传授的知识体系,获取更多的认知能力,才能逐渐成长起来,进入社会。这里出现了一个两难问题,这也是哲学家马修斯表述的悖论现象:幼童必须学习常识(知识与经验)。但常识作为前人成熟化的认识结果,对它的汲取正可能遮蔽和消解幼童的思维智慧。常识合理地解释一切现象,但不幸的是,许多知识和判断就容易陷入常识的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成人社会为少年儿童传授知识的同时可能消蔽他们的智慧,因为知识化不等于智慧化。童年的超凡想象力与童年的混沌无知这一相互矛盾的张力碰撞让我们进一步拷问儿童文学的特质。充满天真浪漫想象力的童年一旦逝去就再也无法重返了,但儿童文学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再现童趣的真实。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内心体验缺乏逻辑秩序和理性秩序,无法像成人一样去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为儿童提供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养料,帮助儿童跨越现实世界与理想的生活状态之间的差距,同时满足他们追求生活理想的种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