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蓓佳的“回眸”——长篇小说《童眸》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长篇小说《童眸》是黄蓓佳继《余宝的世界》之后磨砺四年为读者带来的新作。小说描写了上世纪70年代,苏中小镇“仁字巷”里一群孩子成长的故事。12月16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黄蓓佳长篇小说《童眸》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江苏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韩松林,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凤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佘江涛以及贾梦玮、汪政、周梅森、叶兆言、毕飞宇、丁帆、刘绪源、鲁敏、王彬彬、吴俊、何平、萧萍、赵霞等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作家、批评家就该作品展开了讨论。
高洪波认为,小说《童眸》用孩子的视角,描写的是艰难时代里孩童的生活。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中,虽然现实充满了悲情和痛苦,但孩子们的世界却还保持着微小的快乐。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艰辛中弥漫着暖意和阳光的氛围,这便是儿童文学作家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有益发现。此外,他还注意到,小说《童眸》中有许多有趣且优美的细节“闲笔”,把人物写活了,把故事也激活了。他概括到:“《童眸》如水,洗尽艰辛;《童眸》如玉,晶莹温润;《童眸》如茶,醒目提神;《童眸》如酒,温香耐品。”
与会专家认为,小说题为《童眸》,实际上是作家黄蓓佳对于个人童年记忆的“回眸”、“凝眸”。小说虽然展现的是一群孩子,但并不应该简单归类到儿童文学。可以说,这部作品不仅是为孩子们写的,同时也是为孩子们的父母而写的,是一个成熟作家对其童年记忆的集中展现。此外,不少评论家提到了小说中的“恶童”形象,并由此讨论了儿童文学的“善”与“恶”以及儿童文学作家书写“恶”的边界等问题。对此,黄蓓佳坦言:“我越来越不喜欢把儿童作品写得过于儿童,把小孩子简单脸谱化,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童年时代过来的,一个孩子的身上,能找出他的很多优点,比如善良等,也可以找出他的很多缺点,比如蛮不讲理等。”
在现场,黄蓓佳与大家分享了《童眸》的创作过程和内心感受。她说,自己写作一向快手,但是“这部长篇超时了,因为我明白到了我这个年纪,记忆力会衰退,脑子转动起来会慢,写作能力会下降,所以我珍惜,写一部就要把这一部写好”。黄蓓佳说,“我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描写当下,一类是描写过去。我自认为,后一类更接近于文学这个词。《童眸》是前年动笔写的,前后写了大半年时间,是我儿童作品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部。”(行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