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的神圣使命

来源:文艺报 | 刘金祥  2016年12月21日09:51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导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最能倡领一个时代的人文风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这既是对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深刻阐发,也是对作家艺术家履职尽责寄予的殷切希望。

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这表明作家艺术家不仅是时代变迁演进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抒写者,更是时代精神的擢拔者、时代风气的彪炳者、时代风尚的垂范者。当今中国,正处在大踏步赶上现代化潮流并站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历史时期,正处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伟大时代,忠实记录、深刻反映、艺术再现这个恢弘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既是文艺创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价值取向。文艺社会学原理表明,时代精神作为时代的脉搏、时代的灵魂、时代的旗帜,代表着文艺创作的核心、动力与取向。要确保文艺创作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就必须大力倡导和积极弘扬时代精神,这不仅是文艺创作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文艺创作的本质特征。

每个时代孕育着每个时代的精神,每种时代精神表征着当代人最崇高的价值追求。我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培植铸塑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时代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蕴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成为当下国人的重要价值追求。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观念集成,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时代精神在创作实践中的淬炼、投射、聚合和涵育,诚如英国作家劳伦斯所说:“艺术家的职责,是揭示在一个生气洋溢的时刻,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由于人类总是在种种旧关系的罗网里挣扎,所以艺术总是跑在时代前头。”近年来,我国作家艺术家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倾情服务人民群众,倾心创作精品力作,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奏响了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开启了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崭新气象,发挥了“文艺是时代前进号角”的特殊效能。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文艺创作尽管作品种类比此前各个时期繁多丰盈,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高层面高品位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求。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今时代是中国人追求理想实现梦想最生动勃发的时代,也是文艺工作者最意气风发的时代。只有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动与契机,展现人民群众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创造精神,将炙热的生活变成滚烫的文字,文艺才能在描绘时代图景中放大自身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作家艺术家要主动鼓荡和自觉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拱卫和切实恪守文艺创作的正确价值取向,进一步承负和履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与责任担当,以饱含激情与饱蘸诗意的笔触,精准有力地描绘当今大变革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主潮与社会景观,创作出文质俱佳的优秀作品,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伟大的人民和伟大的时代。

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经典化的重要路径

作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变革的观念浓缩和意识升华的时代精神,是在现实经济基础上所整合聚变的上层建筑,是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典型化认知和理性化表达,所以,时代精神不仅是社会生活嬗变的人文结晶,更是表征社会生活本质的经典文艺作品的文化母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可以说,时代精神一方面是滋养文艺作品的文化温床,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作品精神境界、催生经典品格的重要路径,文艺创作只有高扬时代精神的旗幡,镂刻时代足迹,鸣响时代回音,镌绘时代图谱,才能构织出具有深湛意蕴的经典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我们知道,经典文艺作品蕴藉着人们的情感和梦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在纾困心理、慰藉心灵、淳化心绪和提升心智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穿越时空、传承后世的经典文艺作品,虽然不是历史学文本和社会学专著,但却承载着不同时代的世道人心,浓缩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面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指出:每一部包涵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都无异于“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并由它们构筑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地与信仰圣域。文艺经典作为经过时代涵寓、历史淘漉和社会磨砺所形成的鸿篇嘉构,揭示了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潜蕴着强大思想力量和丰厚精神釉质,不仅启发着哲人的心智和灵慧,而且陶冶着大众的性情和德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关于经典文艺作品特质与功能有着精辟阐述与科学论断,“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时代精神本身虽然明朗清晰,但其表现形式却如同汪洋大海的波涛般变化不居、气象万千。图解时代精神、肢解时代精神固不足取,而游离时代、规避时代无疑是经典作品创作的歧途甚至绝路。当代中国,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社会生活目迷五色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特别是市场经济在深刻改变和重新塑造社会生活、经济形态以及人们思想情操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在极大调整和不断修饰着文艺的形态和质态,其结果便是引发文艺创作在思想倾向、美学品位、艺术形式、创作方法和价值追求上的多种选择。在文艺创作机制和社会功能中,假如欲望化取代了社会性、娱乐化屏蔽了义理性、利益化淹没了功德性、恣意化支配了规约性、附庸化替代了先导性、低俗化消解了崇高性,那么文艺创作必然会在丧失本体价值的同时也丢掉了其本应具有的社会意义与审美功能,其最终结果,就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断言的那样,文艺产品及其创作者们一旦将高筑于民族利益和人民立场之上的崇高、正义、公理、奉献等观念、情感和追求“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的时候,就必然会在形态、性质和功能上异化为精神的疣物,其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畸变与消解就会在所难免。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他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作家艺术家只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用博大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目光去观察时代、用真挚感情去体验时代,始终不渝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既属于这个特殊时代、又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品力作,才能不断推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传世经典,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工作者德艺修为的重要表征

作为国家软实力和民族文化风貌集中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以人为主体的特定的时代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升华物,其深刻反映了传统文化和特定时代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大众心理和价值追求,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所秉持的主流意识,成为作家艺术家所膜拜的核心理念。因此,要使作为铸造灵魂工程的文艺创作始终充盈时代精神,就必须提升创作主体的综合素养,笃化作家艺术家的德艺修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努力做到德艺双馨,既要成为否弃不良时代风气的践行者,又要成为践行良好时代风尚的引领者。一是树立科学的时代观。作家艺术家书写描摹时代必须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把握现实生活的基本面和基本走向,分清时代发展的主脉与支流,厘定社会递嬗的表象与本质,正确处理褒扬礼赞与批判鞭挞的关系,积极创作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聚精神、为自身留清名的优秀作品,努力释放文艺作品的积极功效和正向能量。二是把时代精神融入作品。作家艺术家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统摄文艺创作,不断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时代风貌、切入时代腹地、反映时代本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妙作佳构,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烛照生活,以人文纽带牵系人与人的心灵之约,摹绘传统文化神韵,展现时代精神风采,增强人们的生活信心和生存勇气,提升人们的民族骨气和文化底气。三是发扬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现实主义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文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倡导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民,主张作家艺术家深入现实生活,汲取时代养分,坚持问题导向,表现大众悲欢。我国文艺创作实践和成就充分表明,现实主义作品以其鲜明主题、丰赡内蕴、开放姿态与高迈品格,呈现出不竭的活力、巨大的张力和持久的魅力。作家艺术家只有以现实主义精神审视生活观照时代,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让文艺创作“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才能使文艺作品更加富有生活质感与现实温度。四是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文艺精品的创作须臾离不开时代生活的补给和滋养。作家艺术家只有驻足时代潮头潜入生活底蕴,努力获取文艺创作所需要的题材、素材、激情、诗意和灵感,才能创作出思想精湛、艺术精美、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才能使这些作品成为艺术长廊里的旗帜和文化天幕上的星斗;只有直面当下时代发展主流和国人生存现实,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敏于感悟,以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获得独特的审美发现并借此增强作品的厚度、深度、力度、精度,才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五是切实加强艺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要求作家艺术家“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作家艺术家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牢固树立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决破除唯市场化唯金钱化的错误创作取向,坚守文艺创作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创作的独立价值,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