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陵:那个仿佛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形象 ——读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陵  2016年12月19日15:36

作家刘继明的长篇小说《人境》应该引起评论家们的关注。如今,已经很少有作家顽固地坚持站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道德高地上,以一种与现实流行观念不妥协,甚至仇视的有些背时却格外真诚的人文态度与情怀,去实现沉重而坚硬的理性主义思想主题。刘继明就是这样的作家;长篇小说《人境》就是体现这种思想主题的作品;小说主人公马垃就是承载这些思想的人物形象。

步入中年的马垃学历并不高,但爱读书,痴迷文学,深受俄罗斯古典文学的影响,有很深的浪漫主义情结。改革开放初期,跟着自己非常崇拜的老师逯永嘉下海经商,经历了激烈的商战,体味了竞争时代的人生。他的老师成了商界精英,而他自己却怎么也无法融入这个你争我夺,道德沦丧的资本利益唯上的世界。在公司一场严重的危机中,老师突然病逝,公司危机的后果全部由马垃承担——被判入狱七年。等到马垃刑满释放后,中国经济正被WTO牵引着,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迈进,中国社会也发生深刻变化,资本的作用与力量已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人们纷纷离开贫穷的农村和土地,走到城市去打工谋生,发展事业。农村的危机已经显现,但没有人去关心这些问题。整个社会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经济奇迹和神话的历史进程之中去。这个时候的马垃,却把户口迁回农村,回到自己的家乡神皇洲,当起真正的农民,开垦了荒地,建起了果园。已经进入政界,当了副县长的朋友丁友鹏很不理解,希望马垃回到商界,重振旗鼓,再创大业。但马垃却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长江边上的农村神皇洲下根来。

其实,马垃回到农村,并不完全是人生失意,看破红尘;不完全是自我放弃,退出现代竞争;也不完全是对故乡的感情,对田园的诗意向甚往;甚至不完全是抗拒资本力量的冲动和选择。在小说里,马垃的选择,更多地是受到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影响,要象列文那样,建造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这是他的梦想。他千辛万苦,就是为了建造一个理想国的田园。列文的时代,是在资本主义化程度相对很低沙皇时期,建造这么一个农场比较容易。就算这么一个田园,也会因时代现实矛盾冲突失激化而失败。而马垃的田园,则是在一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的资本时代建立起来的,生存更是困难重重。小说写到就是这些荒芜有乡村,也正在成为资本开发的资源。马垃的田园,一直在经历着时代的风险。然而,就是学习列文这么一个单纯诗意的理由,支撑着马垃田园的建立和持续。小说用很经典的手法描写了马垃的弥猴桃果园。这是他、小拐儿、唐草儿,还有两只小刺猬的世界,美好而生动,是人的理想的诗和远方。这个果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家张炜《你在高原》中的不厌其烦着力渲染的葡萄园。只是张炜的果园充满思想的冲击力量,而刘继明的果园单纯宁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说的下半部,主人公换成了一个女性。那个当年把青春和爱情都留在神皇洲的老知青慕容秋,虽然成了高级知识分子,专攻中国“三农问题”。多年来,也算成了一个权威。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回到了神皇洲,看到了马垃默默无闻的工作,看到了他的果园。她终于发现,整天躲在大学里,研究中国最复杂最深刻的社会问题,其实非常可笑。 根本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只有象马垃这样自觉践行,才会有希望,才是她要寻找的乡村理想。虽然小说这部分故事,看起来有些过当延伸,但读下去就会知道很重要,也是小说主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慕容秋的故事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注意到,马垃的果园,不仅仅是远离人间烟火,无离世俗的道德或哲学意义上的理想国;也不仅仅是“人成为人”的思辨意义上的复归。列文的农场,最终是个美好的“空想”。而马垃的果园,却有着真实存在的价值意义。这个“理想国”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深入发展的现实联系在一起,传递着中国道路艰难探索的信息,是我们的经济社会走向生态文明的一个试验田。

不知道我们对小说主题框架的叙述,会不会帮助我们对小说主人公马垃形象的理解。阅读的最初感受可能是,马垃是一个现实的失败者。按竞争时代的逻辑看来,商场的失败不算什么,牢狱之灾也不算什么,但面对人生的挑战,没有英雄般的挺立,没有继续拼搏,而离开竞争的主战场,成为一个现实的看客,成为一个时代的边缘人,就是一种软弱行为,就是失败者的行为。马垃这个形象,看上去不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文学形象,是一个仿佛不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学形象。这样的形象,有意义,有价值吗?

再读下去,我们肯定会发现,由于作者对俄罗斯经典文学的挚爱,使马垃的思想和列文一脉相承,而气质上却和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多余人”很接近。在今天,这种文学形象和气质离我们的生活已经相当远了,我们似乎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去关心“多余人”们所思考的人性,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道德问题了。作家推出马垃的形象,并努力塑造,注定了这个人物看上去会远离我们时代的流行观念和理念,也就注定了这个人物不食人间烟火的超然神性。我们甚至会说,这个那么清醒地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单身男人,是真的存在着吗?他如此高尚的道德的坚持,是我们这个时代真实的“多余人”吗?

读深下去,当我们理解作家的良苦用心的时候,马垃正是作家要着力塑造的我们这个时代“多余人”的形象。他的真实性就体现他的“多余”人实际存在着,只是一心奔波于生存和财富积累的我们不易发现而已。作家发现了,把这样的人物形象放在了我们眼前。马垃这样的人,的确与现实格格不入,他的个性的坚韧性决定了这样的人不会向现实妥协。他并不是不承认现实的进步,而是不与现实流行的观念妥协。这样的人看上就显得很不合群,远离主流,甘居边缘。但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尊重传统,敬畏经典,他们想的是人的存在与价值,人的道德与命运,思考的是人的大主题。这种看上去不怎么接地气有人,就是当代的“多余人”。马垃的形象,就是当代多余人的形象。

这样的小说人物形象虽然现在少见,但批判现实的意义不可小覷。在我们这个人的价值不断被资本控制、消解和异化的时代,这样一个文学人物的出现,表现出一个作家的良知责任和抗拒态度;表明我们的思想仍然有可能保持纯正和应有高度;表达出文学思想对现实提出的警示。事实证明,很多时候,这种看似背时的警示,包含着关切人类未来的先进文化思想。因此,马垃这个形象,传承着我们的过去,批判今天的现实,连接着未来。这个看上去不属于我们时代的形象,恰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的文学,需要这样的人物形象。

有意思的是,马垃这个“多余人”,并不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行动带有很鲜明的先导特色。如果说,作家最初更多地思考这个人物思辨的意义的话,那么,当马垃走到现实中,自觉参与到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国家行动之中以后,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就超越了思辨,复归了我们失去许久的的道德观,价值观,赋予了新的时代思想内涵,给我们以良多的启示。因此,这个人物并不是示弱者、失败者的形象。事实上,作家开始意识到,马垃身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品质,他是我们新生活的启蒙者。他是一个古典理性主义的骑士,更是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探索者。由此,这个人物形象的新意和典型性就显现出来了。

作品中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在和马垃形象对比中,也有了自己的性格轨迹。事实上,这些人物在个性上更显现人的弱点,没有马垃人格那样的完美,也就更加可感可触摸。例如逯永嘉。这是个充满人性活力也充满人性矛盾的人。他以花花公子式的面目出现,和那个沉闷的乡村社会形成抗拒的关系,但当一个新时代到来时,他却是最先捕捉到信息并付诸行动,成为中国最早一批下海者。但他的性格弱点和思想局限,使他终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以失败离世。作家下了大力,塑造慕容秋这个女性形象,要体现当代知识精英阶层对现实的思考。目的是达到了,但作为文学人物,这个女性的性格特征并不鲜明。小说中有一个女姓形象,作家并不太在意,却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唐草儿。这个在社会上受尽磨难的发孩子的命运在马垃的果园里有了重要的转折。她成了马垃果园的忠实守望者。如果作家能够加重这个人物的分量,深入写下去,应该可以塑造出一个新的人物形象。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