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沉默之诗与抒情的歌
来源:文艺报 | 行超  2016年12月19日06:22

美国歌手鲍勃·迪伦以诗人身份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诗与歌、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12月7日,由鲁迅文学院主办的“千山静默,万物歌唱——诗与歌的关系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商震、邱华栋、李少君、郭艳、树才、敬文东、霍俊明以及民谣歌手洪启、马条、钟立风与鲁院高研班的作家、诗人们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吉狄马加说,无论是在中国历史还是外国历史上,诗与歌一向是很难分开的。中国古代的《诗经》、西方的游吟诗人,都是用歌唱的形式传达诗歌的内涵。20世纪以来,国内外一些很重要的诗人,就其诗歌的影响来说,往往都是通过演唱而与大众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诗歌与音乐一直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今天,有很多优秀的歌手,他们的歌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诗;许多现当代诗歌名作常常被谱上适当的曲调,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去。他说,歌唱可以为诗歌插上翅膀,给更多的人带来诗与歌的享受。因此,如何更好地推动当下诗歌创作的繁荣,在强调诗人独立写作的同时,关注诗和歌的结合,对于今天的诗歌传播来说,作用是巨大的。

正是因为诗与歌不可分割,“诗人是歌者,歌者也是诗人”。与会者认为,突出语言的层次感与节奏感,本就是诗歌的题中应有之义,诗歌的吟诵、咏叹更是许多歌曲的演唱特征。音乐性是当代诗歌发展与突破的外在动力之一,时代性是诗与歌所面对的共同机遇。关于诗与歌的差异,敬文东提到,诗歌的音乐性是语言本身的音乐性,而非其转换为歌之后的音乐旋律。树才认为,个人创作的诗歌包含着多义性、复杂性和种种隐喻,一旦谱上乐曲,则会因音乐的单一而摈弃个人性、转向群体性,最终达到分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