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曹有云:大地,人民,诗歌 ——聆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有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曹有云  2016年12月16日13:14

当前,全国各级作协系统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上的重要讲话热潮,作为一名来自牧区州县基层的作者,能够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现结合自己创作谈点粗浅的心得体会,和各位同仁交流。

我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大多是在昆仑脚下“格尔木”进行的。二十多年来,我至少二十多次走进昆仑山,每次走进昆仑,走进可可西里,面对那一望无际的亘古荒凉,我就会陷入一种无尽的寂寞和孤独。寂寞和孤独对于普通人是难熬的折磨,而对诗人则是沉思悟道的良机。看着在那连天的雪峰下一群群如云游荡的野牦牛、藏羚羊,我的心宁静如水,那些私欲杂念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对自然和生灵的敬畏;每次走进昆仑山下挺立千年的胡杨林,看着那些在大漠深处依然顽强、坚韧活着的一片片胡杨、红柳,就对时间和生命生发一番思索感慨,如此这般之后,往往就是激情四溢,灵感喷发,成诗在胸……是啊,大地和生长在大地怀抱中的万物永远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作为一名在海西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文学爱好者、创作者,我深知柴达木博大神奇的一方热土和海西农牧区各族人民群众就是支撑我诗歌创作的信念之基,力量之源!

2013年,我申报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我毫不犹豫,将深入地点选在了唐古拉镇长江源村,也就是今年8月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到过的那个移民村。因为我深知,世代居住在唐古拉山区的牧民同胞,自古以来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现在他们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放弃家园,搬迁到400多公里之外整齐划一的定居点,一定会遇到诸多的不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乃至一日三餐都深深牵着我的心。经过近一年的走村入户,深入了解,得知从中央到省上再到州、市党委、政府,对移民同胞们的就业、创收、交通等问题都考虑的非常周全,基本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即便如此,他们起初在技术培训、饮食起居,甚至在使用马桶这样的细节上都遇到了些问题,但经过多方耐心细致的工作,也通过自身努力,一段时间后他们基本适应了定居点城镇化的生活,有的还通过开办藏毯厂、玛尼石手工艺制作坊等多种途径,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在和他们的朝夕相处中,彼此之间也有了深厚感情,有的还成了朋友,比如这次在移民村给习总书记敬献哈达的那位藏族同胞,就是长江源村极具亲和力的老村支书更嘎南杰同志,虽然我离开格尔木已有几年,但到现在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同时,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我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两万多字的定点深入生活笔记,还拍下了几百幅图片,记录下了他们的快乐忧伤,他们的渴望梦想。在此期间,我也有感而发,写出了包括《唐古拉风》在内的大量诗歌作品,为此后结集出版诗歌集《边缘的琴》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此之前,同样创作于格尔木的诗歌集《时间之花》获得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是啊,文艺创作的真谛确是如此!感谢大地,感谢生活,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生活在海西广袤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群众,他们就是我的父老乡亲、衣食父母!面对这土地和人民,我们的歌喉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唱,我们的情怀就会不可抑制地倾诉!是他们,是人民,而不是其他,给了我鲜活的素材、真挚的情感、丰沛的灵感、创造的力量!在海西二十多年的工作、生活和创作,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这一论断是多么正确,多么管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具有高原特色,西部风格、青海气派,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我省文学事业,为实施“文化名省”建设战略,为把我省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做出新贡献。

2016年12月6日于德令哈

 (作者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西州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