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伯乐论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毛少龙  2016年12月14日10:09

  韩愈的《马说》,言简意赅,观点明确,论据得力。“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的思想,也随之深入人心。

  由此可以看出,伯乐是人才出现的先决条件,他是人生中的高人,贵人,是人生成功的基石,是价值闪光的发现者和决定者。其实,伯乐并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泛指为其指点迷津,出手相助,有主见,远见和高见的一切高人和恩人。而这些人,就出现在你我的生活周围,待其自己修炼闪光,从而吸引他们的目光。

  但在生活中,还是有人否认这一点,仍苦苦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使自己成为干里马,说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指向。表面看来很励志,很给力,很能感染人,打动人。深入思考后,发现这不勉形而上学了点,脱离了生活实际空间。

  所以他们笔下的历史人物,纷纷出场,皆是大家,圣贤。孔子周游列国失败,而有成于著书立说;孟浩然仕道不顺,而泼墨诗文天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遁世自得其乐……用这些名人作例证很有力度,很有意思,亦很有思想,且他们当中,有些人的文笔筋骨刚健,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偶尔亦有震耳发聩之言。再次深究,其阐述的重点都是“千里马“的处世态度。

  千里马,即人才。在人才的基础上来论述,是新解者的前提。殊不知,生活中人人都可成为干里马,都能成才。一位哲人说过,是人总有一项技能非他莫属。这既需要自己挖掘,更需要伯乐指引和发现。这两者并不矛盾,缺一不可。这也是人才价值体现的两个必要条件。至于千里马们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表现,这当是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了:得意时,信儒家,扬名立万;失意时,信道家,顺其自然;绝望时,信佛家,无欲无求。这是中国封建士大夫的普遍的思想轨迹,也是人才自我保护的一种智慧,一种处世之道。

  其实从这些人的骨子里面,渗透出来的,还是希望获得社会认可,得到国家重用,从而能伸展鸿鹄之志,可获取天地之功。于是他们求天不能,求人;求人不得,求己;唯己知道出路在哪,追求在哪,奋斗在何方,价值在何处?但最终还是需要伯乐来认可,来推崇,来激扬,无论伯乐是在当时,还是在后来,人们却始终呼唤他们的存在。

  固,人才论,伯乐重于自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