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墨白“颍河镇”系列小说:在地域性中寻求世界性对话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菁  2016年12月14日09:03

“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墨白研究现状研讨会”现场

近年来,河南作家孙方友和墨白这对中国当代兄弟作家通过一系列长、中、短篇小说,构筑起一个基于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颍河镇”。兄长孙方友去世后,墨白继续以“颍河镇”为背景的系列小说创作,不断丰富“颍河镇”这个文学地理空间的内涵,其多部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文字传播海外,并有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成为值得关注的创作现象。12月10日,由河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墨白研究现状研讨会”在开封举行。

颍河镇,中原人文地理下的奇异之花

从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到莫言的“高密乡”,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不断有地理坐标进入到文学空间,为当代文学增添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学内涵。孙方友、墨白兄弟笔下的“颍河镇”同样致力于地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书写,力图构建独特的中原文化图景。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在致辞中谈到,此次研讨会既是对墨白文学创作的总结,促进墨白的创作更上层楼,同时也希望通过墨白研究来管窥中原文学,为研究河南文学创作、当代地域文学创作提供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切入点。

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伟昉认为,墨白是中国少数几位长期坚持先锋写作的作家,并在社会、人性和文学形式的探索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从河南地域文化和地域生活出发,对世界性的话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思考。这也是此次研讨会主题何以命名为“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的原因。他希望专家们能够就墨白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讨论墨白研究现状的同时寻找开辟新研究空间的可能性。

《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认为墨白研究应该关注两个背景:一个是中原人文地理背景,即文学豫军传统;另一个是先锋小说的背景,即世界文学思潮。他认为可以把颍河镇解读为一个符号,颍河镇的地域性与世界性即是墨白和中原文学传统以及世界文学思潮三者的关系。

地域性与世界性:“胡辣汤加咖啡又加了红酒”

有评论家认为,从墨白笔下的“颍河镇”,可以看到当代作家与世界对话的努力。那么是什么让墨白的小说从颍河镇这样一个地域性极强的豫东小镇走向世界?河南大学教授孙先科在发言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认为,首先是墨白小说中强烈的精神自传色彩,这种人生经验无论在颍河镇抑或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共通的。其次是墨白的小说叙事诗学。墨白具备建构进入个体精神世界中的小说诗学的能力,这让他的“颍河镇”能够走向世界。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冯杰将墨白的写作比喻成“胡辣汤加咖啡又加红酒”。他说,如果孙方友是地道的河南胡辣汤,那么墨白的写作则是胡辣汤加咖啡又加了红酒,这个比喻充分表现出墨白小说的先锋性和现代性。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孟庆澍认为,小说创作中作家要敢于将自身从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抽离出来,成为面对异文化的“陌生人”。但同时“陌生人”的身份会渐渐暴露出写作者的某种深层局限和内在分裂。墨白应该放下小说家的角色,从文学之外——比如社会学、人类学的视野来看自己,这是未来墨白现代性创作新的可能性。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认为,墨白小说的贡献在于他在先锋文学中间走出了另外一条路,包括在整个汉语言拓展、叙述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实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创造性。然而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却没有把颍河镇变成可讲述的故事。他谈到,如今时代变化剧烈,时代精神并不以一个很稳定的状态呈现。所以在每个时代的节点上都会有一个痛点。对作家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和世界、时代精神痛点的对话能力以及回应能力。墨白写了很多残酷的、充满欲望的题材,但是他就是碰不到这样的痛点,这恰恰是墨白创作应该开拓的新空间。

郑州大学学报副主编乔学杰认为,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以及最有价值之处恰恰在于作品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中国文学作品与世界经典作品相似之处不必要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过于强调与经典作品的联系实际上削弱了墨白作品的世界性,窄化了我们对世界性的理解。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杨晓敏以及李伟昉、葛本成等评论家也参加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