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元好问与百脉泉缘何失之交臂?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大葱人家  2016年12月13日10:13

每次走近百脉泉,总忘不了贴近东侧红墙去品味一下历代名人赞美百脉泉的诗篇碑刻,去的久了也就养成了习惯。再次临近红墙时,特别咂摸起来元好问描写绣江河的四句诗,深深地为他能来章丘泛舟绣江河上观荷咏景而结下情缘而高兴。不过不知什么原因,元好问的章丘之行却与赫赫有名的百脉泉失之交臂,不能不说是他此次旅程中同时也是他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据山西大学文学院李正民教授等所评注的《元好问集》可知: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金代太原秀容(今山西沂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贵族拓跋氏(后改汉姓为“元”),为唐诗人元结后裔。元好问过继给叔父元格为子,受到了良好地教育,对他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十一岁时嗣父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时元好问又师从陵川郝晋卿学,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到元好问十七岁时,嗣父元格被罢了陵川令,但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仍继续陵川直到元好问十九岁完成其学业,才带全家离开陵川。在元好问44岁时因为金哀宗出逃,崔立叛逃,蒙兵入京,情急之下他向耶律楚材进言《寄中书耶律公书》而受到牵连,被送往聊城羁管。乙未年(1235年)元好问46岁时获得自由并得到县令赵天锡的资助,秋七月“以故人李君辅之(天翼)之故”而来到济南,与李辅之结伴畅游大明湖。此次游历元好问写下了《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一诗:“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天公掷下半玉环。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诗中的前四句点出了绣江河的迷人靓景,后四句以今日之游引出昨日乐游绣江河的深切留恋之情。秋八、九月间综合二十多天的游历元好问又写出了著名的游记散文《济南行记》,文中再次写到:“大明湖者,遂东入水栅。栅之水名绣江,发源于长白山下,周围三四十里。府参佐张子钧、张飞卿觞予绣江亭,漾舟荷花中十馀里,乐府皆京国之旧。剧谈豪饮,抵暮乃罢。留五日而还。”元好问一生中来过三次济南,除了上述两次外,在四五岁时跟着来山东任职的叔父经过一次,只是印象很浅,认为只是“大城府而已”,但来到章丘(古阳丘)也只有这一次。尽管如此元好问章丘之行对绣江河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面对美好的山河景象,隐藏于心的文学豪情似喷涌而出,留驻于笔端的激情倾泻出了唯美的诗文华章。

原先绣江河源源不断的水流不只是来自于长白山脉,也融入了日夜不停歇的百脉泉水,不但滋养了绣江河两岸的民众,而且也为小清河补充了丰富的水资源。笔者之所以妄断元好问与百脉泉失却一面之缘,就在于百脉泉地处明水,与古章丘(阳丘)城相隔二十多里,它的水源供养是泰山余脉的南部山区而非长白山脉,其丰富的水资源不可或缺地成为了绣江河的重要补充部分。要说那时的百脉泉没有名气那绝对不是真的,名气之大应该比绣江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信咱从历史记载中比对一下即知。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由越州通判调任齐州(今济南市)知州。曾巩在济南期间,写下了很多咏唱济南湖光山色的诗文,篇篇佳作都显示除了对济南的深情及无限热爱。曾巩于熙宁六年(1073年)在为趵突泉畔所建的泺源和历山二堂所作的《齐州二堂记》就堪称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中云:“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百脉泉到底是始喷于何年不知道,但可知在元好问出生之前117年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不知元好问的章丘之行是无心之过还是实在没有时间来乐游百脉泉?所以笔者在欣赏元好问赞美绣江河的诗篇之时不能不在心中产生一个大大的疑问,这么好的泉水和美景元好问为何没有提及?难道元好问来过百脉泉而不感兴趣?估计不会吧,看看先他之前的有关赞美百脉泉的篇篇名家诗作就是力证。可能有人会说元好问来到了绣江河就等同于来到了百脉泉,说实话那也是不对的,百脉泉与绣江河有关联但绝对不是一码事,不能混淆视听。

总之,百脉泉就在这里,来与不来自有他的原因和情况。不管怎么样,元好问的绣江河之行给章丘大地留下了美的诗篇,给章丘民众留下了久久难忘的念想,既是他的缘分,更是章丘民众的福分。相信如果元好问还活着,他一定不会再错过亲历百脉寒泉珍珠滚的绝美景象,也一定会为百脉泉留下一首动人心弦的诗篇。(刘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