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梧桐
阎良的绿化在全国是出了名的。而阎良绿化的出名与这座小城多条街道栽植着高大数以千计的法国梧桐树是分不开的。
小城中随处可以看到这种古老的树木,它高大的树冠,细密的枝叶,灰白色的树干,它像两队列兵守卫在一条条道路的两旁。
我想,如果要让小城人们投票选举市树,法国梧桐定能拔得头筹。
法国梧桐,有“行道树之王”的美称。它以树形雄伟端正、叶大荫浓,生长迅速,不择土壤,耐干旱、少病虫,耐移植,耐修剪整形,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梧桐开始在英、法、德、美等欧洲国家的公园和行道两旁普遍栽植。
据说我国栽植法国梧桐历史起于上世纪之初的一、二十年代,因由法国人引入种植于上海霞飞路的法租界一带内(今淮海中路一带作为行道树),故中国人称这种树为“法国梧桐”,简称 “法桐”或“法梧”。
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筹建中山陵,国民政府先后在南京中山大道和陵园路两旁栽种了数以万记的法国梧桐,而后经南京市民众年复一年的栽植,据有关统计现在的南京市法国梧桐树的拥有数达20余万棵。鉴于南京市当时为首都的缘故,故各地人纷纷效仿,把法国梧桐树它当做道旁树了。
在阎良城区,法国梧桐出奇地多,这与当初这座小城的建设者们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当时人们对法桐的推崇是分不开的。初建这座小城时,小城的建设者们在阎良的几条主要街道诸如人民路、延安路、胜利路、西飞大道等道路旁大都栽植了当时颇为时尚的法国梧桐。
五十多年来,在一代代阎良人的精心呵护下,这些当初栽植的小法桐现都已长成了一搂多粗的参天大树。
特别是人民路上两旁的法桐更是以树径粗壮、造型别致、树冠高大及它们自然紧密相连,相互握手、相互照应、相互对话……在人民路架起了一座座高大的绿色拱桥,堪称小城一大景观,是小城阎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法桐随一年四季的变化有它独到的美:春天到来后,大地解冻,冰雪消融,法桐的根深深吸取营养,渐渐的法桐每根枝条上布满了嫩绿的叶子,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在微风中婆娑。春日的阳光直射在一片片明亮的树叶上,细细的脉络在阳光的漫泻下经络清晰可见,像极了掌心中的纹路。
炎热的夏天,一棵棵法桐伸展出茂密的枝叶,它们枝连着枝,叶挨着叶形成了一顶顶绿色的华盖,就象一把把张开的遮阳伞,遮挡住了烈日的暴晒,献给阎良人民的是阴凉;它们手牵着手,头靠着头,筑成了一道道绿色的拱廊,它们挡住突然的雨淋,献给阎良人民的是干爽;特别是盛夏的夜晚,当我们从它们身下驶过,在路灯照射下,好似进入一个幽静深远的天然隧道之中。
秋天的人民路绝非一个“美”字所能形容。初秋时,人民路上法桐的叶子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渐变换着颜色,呈五颜六色、七彩斑澜的景色。到了仲秋时节,人民路两排法桐都已经着上像水洗过似的清新的柠檬色衣衫,似层林尽染,一片黄霞满天,别有一番醉然霜林的韵味。此时被法国梧桐所夹的人们路及其周围的空间都被它金色的“光芒”罩住了,呈现一派辉煌与壮丽。偶尔一片落叶像浅黄色的蝴蝶般袅袅飘落下来,令人爱怜至极。深秋时节,在一场场萧瑟秋风、秋雨的吹洗下,法桐树才不得不一次次卸下辎重----那一树沉重的叶子,它们似乎是怀着对母体的眷恋又或是对这个世界的不舍,依旧不愿离去……
冬天来了,这一棵棵法桐树屹立在寒风中,树枝在西北风中摇曳着,高高的纤枝上挂满了累累果实,向下垂落着,如铃铛一般;那一根根枝条上残留着的叶片已发黄变干,随着枝条摆动,随时都有可能飘落。整株树已经看不到了那春天里的那葱葱欲滴翠绿,眼前剩下的只有一层泛黄的浅绿色树干、树枝、几片残留的泛黄叶子。树干、树枝、叶子、果实构成了一幅美丽中略显凄凉、简单而又不单调、寥寥几笔而勾勒的水彩画,画中那种略显单调的泛黄的浅绿色中却还透着一丝丝生机。
下雪了,枝杆上挂满了雪花冰凌,但它们却迎着寒风舞动身姿,流露出铮铮铁骨,在西北风的呼啸中孕育新的生命,迎接春天的到来。
这一棵棵法国梧桐,给人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憧憬,一种对美好明天的希望;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已失去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抬起头,看着法桐就会挺直腰杆以迎接美好的明天!
生命是不能失去硬度的,我们不能像温室的花草那样经不得半点风霜,要向法国梧桐那样,在社会风风雨雨中站的住,立得稳,更要像唐僧取经那样,经历九九之难后方能功德圆满。历史和现实的人世沉浮,事业兴衰无不昭揭着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