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映真:祖国永远的孩子
来源:文艺报 | 朱双一  2016年12月09日06:55

用臧克家的一句诗来形容陈映真,再妥适不过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近来台港出现了所谓“反纪念”书写(赵刚语),有些人拿陈映真10年来没有写作说事。虽然因病10年没有写作,但陈映真的文学、思想以及精神,却早已是“一个巨大的存在”(金坚范语),陈映真的作品和思想,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的精神,仍将垂范后世,感召国人同胞。笔者就是在陈映真生病后,才更为系统地阅读了他的作品,深感其人之文学和思想的永久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他思想的敏锐性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透视,又来自于他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进步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对于“文化台独”思潮的警觉及对其危害性的认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陈映真最早发觉“文化台独”的危险性并奋力与之斗争,堪称他对祖国统一大业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为此创办了《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将对“文化台独”的批判当作丛刊的主旨之一。目睹当前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人认同状况的恶化,才更让人觉得陈映真看问题的敏锐和深刻。2000年前后,曾掀起大陆学者与台湾一些主张两岸统一的学者携手批判“文化台独”的高潮,但在陈映真先生生病后,气势明显减弱。目前台湾认同状况的恶化,与之有很大关系。台湾的一些主张两岸统一的学者有如暗夜中的灯塔,思想狂潮中的中流砥柱。在“台独”言论铺天盖地而来之时,他们的发声,让年轻人可以有所选择和鉴别。此时此刻,我十分怀念当年在陈映真先生推动下两岸携手批判“文化台独”的盛况,也为近年来我们没有继续将这一工作做好深感愧疚,期待后来者努力完成陈映真先生的未竟事业,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陈映真似乎经常与人争论,但他却没有私敌,他对世界上的人们充满了爱心,他爱劳苦大众,当然也爱他的家人。我们从陈夫人10年来不离不弃,经历了可能比病人本身更甚的种种艰难煎熬,始终守护在陈映真的身边,由此可知他们之间的爱有多深!

最后我想说的是陈映真对于大陆知识分子的启示。陈映真曾说过,他是读了《阿Q正传》后,才认识了自己的苦难母亲,并从此建立了永世不移的中国认同。可见认同并不需要对象完美无缺,对有缺陷的对象仍能加以认同,这才更为可贵。陈映真早就看得分明,有缺点他仍会批评,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他是无条件地爱护着。陈映真将“中国”视为自己的母亲,而自己是祖国永远的孩子,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命运共同体。母亲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母亲的缺点,就是自己的缺点,自己应该将其克服、修正,而不是因此而嫌弃她、离她而去。可见这种“爱”绝非盲目。陈映真先生对于“中国”这样的爱法,给予我们无限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