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将军在“走进崇高”

来源:光明日报 | 简默  2016年12月09日07:52

贺茂之近影

浙江省天台县“走进崇高”践行基地授牌仪式

贺茂之向迟浩田上将(右)汇报工作

“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崇高”一词,他希望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在北京有这样一位将军,他创建并主持“走进崇高研究院”。这样一个小小的公益性机构,却搭建起自己的理论创新平台,提出了“走进崇高”理念,而一家家践行基地和示范基地的落地扎根,一支支团队的相继成立,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欢迎。

2008年5月21日,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仅九天,是全国哀悼日。

在北京景山后街一个部队小院的门前,已退休并常以一名普通老兵自居的贺茂之,少有地穿上少将戎装,带领几名工作人员郑重地挂上由中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牌号:走进崇高研究院,他率领大家面朝西南方向肃立,为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默哀,恭恭敬敬地鞠躬致哀,又领着大家一起诵读了走进崇高研究院的院训、院风、工作要求……

选择这个浸透泪水和哀思的日子正式挂牌,一是因为走进崇高研究院由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时恰逢大地震期间,更主要的是自大地震发生后,贺茂之天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抗震救灾中一个个崇高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他,他边盯着荧屏边流泪,有时竟至凌晨。相当一段时间,他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崇高,他想从浩如烟海的中外论述中自出机杼,阐述升华出崭新的理念。现在,他每天耳濡目染着抗震救灾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实践,他的身心受到了震撼和洗礼,他忽地意识到崇高更凸显在天塌地陷的灾难中,这成为他自己诠释崇高的最新佐证,形势催促他马上挂牌成立走进崇高研究院,尽快研究和宣传抗震救灾中英模人物的崇高精神。

震中在人心!崇高在人心!这是来自崇高的震撼!对,就是崇高的震撼!他眼前一亮,有种使命感让他必须连夜做点什么,他当即决定以“崇高”为主题,分门别类地编一本书,书名就叫《崇高的震撼——来自汶川大地震的报告》。仅仅一周时间,他带领他的团队就编选出了41万字的书稿,交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一个月后,该书面世,成为国内第一本反映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事迹的图书,全部赠阅给军内外广大读者,赢得了一致好评。

一粒崇高的种子

任何情结皆由心生,皆有其因缘,就像一粒种子,渐渐萌芽,缓缓生长,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贺茂之的崇高情结,其实最早源于张爱萍老将军。

1992年,贺茂之被调到开国上将、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身边任秘书,担负着为老将军撰写传记、整理回忆录等文字工作。在老将军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有56个首任、首创和首举镌刻在解放军建军史上,更有11次让职和3次辞职至今为人称道,体现了他敢为人先却拒负盛名的担当精神;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国防高科技建设中,老将军都秉承着“将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门忘乡,出阵忘身”的原则,而老将军身上充分体现的公仆精神、学者态度、军人作风更成为贺茂之日后研究崇高文化理论的行为姿态。仰将军高风而追之,慕长者亮节而效之。所有这些,都贯串了一条崇高的主线,感染和净化着贺茂之的身心。在最后为老将军守灵、送灵的七天里,贺茂之目睹了许许多多与老将军素昧平生的人自发地来到灵堂吊唁他、拜祭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崇高精神的魅力、威力和凝聚力。

而那些曾经围绕在老将军身边工作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广大国防高科技工作者,接踵进入了贺茂之的视野。为了写好《张爱萍传》,他几乎奔波采访了所有能联系到的与老将军工作上有接触的人,从他们身上同样汲取了崇高的教益和启迪,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以后的研究对象。

2000年元旦,贺茂之穷数年心智创作的长篇传记《张爱萍传》,以笔名“东方鹤”出版,实现了他倾力为这位崇高老人立传的夙愿,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相继获得了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和解放军文艺奖。

当时,国内图书市场充斥着一些所谓“办公室厚黑学”“官场读心术”之类的图书,它们无一不是打着“成功之道”“成才之道”的旗号,兜售的却是跑官、要官、卖官、弄权术、耍阴谋、不择手段的消极思想。在市场大潮冲击下,“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嘲笑英雄、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也甚嚣尘上,不少人特别是青年人都陷入了迷惘和观望中。贺茂之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炼升华智慧和经验,更为以张爱萍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的崇高精神所感染和激励,他想大声疾呼,更愿身体力行,就拉了个提纲,计划编撰“走近崇高丛书”,分为“走近大师”“走近将军”“走近英杰”三个部分,通过客观准确地揭示这些杰出人物的崇高渊源和途径,从平凡中发现伟大,在质朴中发现崇高,真正给人以做人之道、成才之道、成功之道的教育和启迪。

2001年5月贺茂之被任命为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副院长,但他感觉到老将军仍需要他在身边工作,便没有到位,直到2003年7月老将军驾鹤西行,贺茂之在送走老将军后,又为老将军编撰出版了一部《缅怀张爱萍》文丛,这才于2004年7月到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走马上任。因为忙于本职工作,便无暇顾及“走近崇高丛书”的编撰了。

由“走近崇高”到“走进崇高”

2006年3月,贺茂之正式退休。他在散文《拥抱第二个春天》中披露了自己退休生活的壮志与蓝图,他的《退休杂吟》诗中有云:“生性负重耕牛路,归塘野鹤少闲云。”

是啊,“负重耕牛”与“归塘野鹤”,一为忙碌一为闲适,赋闲在家的贺茂之(东方鹤)当然不愿做一只“闲”鹤,他要继续负重耕耘崇高文化,引领着崇高文化排云冲上万里晴空!

他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入“走近崇高丛书”的编撰工作,他很想把崇高精神尽早尽快地在全社会弘扬和推广。然而,他同时也考虑到,仅凭一己之力难免捉襟见肘,决定组织一个“百家崇高工作室”与大家一起做,除编撰出版丛书外,还要摄制发行大型人物纪录片,研制开发崇高精神艺术品等。

当贺茂之向自己的老首长迟浩田上将汇报这一想法时,立即得到迟上将的赞许:“好啊好啊!古人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是中央提倡的主旋律性的工作。我愿为你们摇旗呐喊!”他欣然答应担任总顾问,并泼墨题写“百家崇高工作室”。此后的近十年间,年逾八旬的他既“顾”且“问”,一直关注支持着这项工作,不仅热情推荐崇高人物,在他的寓所多次接见这支团队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贺茂之在规划工作室内容时,清楚地认识到理论是指导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也是苍白的。于是,他把研究崇高文化理论放在了首位。也正因此,加之撰写崇高人物的文章、编撰出版丛书、摄制发行大型人物纪录片、研制开发崇高精神艺术品、开展弘扬崇高精神的社会活动等,才在正式注册时更名为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

当时在理论界乃至社会上,对于弘扬崇高精神通常说是“走向崇高”“走近崇高”,尚未有“走进崇高”之说。贺茂之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古今中外关于崇高的论述,紧密联系当代生活实际并回望审视过去对崇高的认识,校正提升着新的感悟,很快就认识到:“崇高”虽听上去有些“形而上”,似乎高不可攀、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但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和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之中。古圣贤曾说:“进德修身”“逢善必进”,弘扬崇高精神怎么不能用“进”呢?更要纠正当今的拜金主义严重、享乐主义盛行、腐败之风猖獗等恶劣的社会现象,不以挺进的姿态弘扬崇高精神怎么能行呢?

于是他认定了走进崇高这一理念。他认为“真善美的境界就是崇高”“利他、利众、利社会就是崇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崇高”。他从内涵和外延上概括“崇高”,作出了如下解读:“崇高,即真纯的情感,伟大的精神,高尚的行为,神圣的使命,无私的奉献,无形的规范,人类共同崇尚的美德,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既体现在惊天动地的伟业上,又渗透到平凡实际的生活里,更凸显在天塌地陷的灾难中;一旦占有主导地位,就会释放出撼人心魄之光华,形成催人奋进乃至排山倒海之威力,锻铸真、善、美之辉煌。”

在贺茂之的眼中,崇高是一种理想理念,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灵魂,一种文明。古人云:“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走,反之停,行进意;进,反之退,向前、向上意。他即命名这个机构为“走进崇高研究院”。

他定义“走进崇高”,就是“趋步进入真、善、美之境界,即彰显自身崇高,履行职责崇高,学习他人崇高,弘扬社会崇高,用崇高规范自身,研究崇高之道,鼓荡崇高之风,以实现人格优秀、社会和谐、祖国强盛、人类美好”。

由“近”到“进”,一字差别,却拨开偏见,登其堂奥,更见境界,更显自信,更富亲和,大有“人皆能崇高”之意,叫人闻之热血贲张、勇往前进、激流挺进、彰显崇高。

在2010年6月召开的中国首次走进崇高理论研讨会上,与会的120多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教授、专家,认可了这一新理念,并高度赞扬将军举起“走进崇高”的大旗。

贺茂之更是以此为动力,带领他的团队以“公仆的精神、学者的态度、军人的作风”推广走进崇高理念。单就崇高文化理论研究上,他始终以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为主线,先后撰写了《走进崇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崇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走进崇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追求》《劳动最崇高》《走进崇高动员令》《彰显崇高之美》《走进崇高六步曲》等一系列理论文章,全方位阐述了“崇高”及“走进崇高”理念,被多家报刊发表。特别是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之后,他很快就写出了《建设崇高大国的崇高纲领》,得到专家的称赞,堪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

自走进崇高研究院创办至今8年间,该院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们总结概括出该院创造了12个“中国首次”:中国首次走进崇高实现中国梦书画艺术展、中国首次走进崇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中国首次创建走进崇高博览苑研讨会、中国首次走进崇高仙鹤精神书画艺术展……

践行“走进崇高”理念

聚拢在“走进崇高”迎风飘扬的旗帜下,伴随着一部部书的编辑出版、一篇篇理论文章的撰写发表,贺茂之又将目光聚焦在了基地建设和团队建设上。

从2011年至今,走进崇高研究院已在全国8省市挂牌建立走进崇高践行基地和示范基地51家,覆盖了学校、医院、乡镇、企业和街道等方面。其中仅学校和医院就有37家。对此贺茂之的认识是,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医院是救死扶伤之所,它们都是崇高之所,教师和医生也都是崇高的职业,关乎一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健康与丰富,因此将推广走进崇高理念的重点放在学校和医院是现实和时代的呼唤与需要。

我专程造访了示范基地之一的山东枣庄市第二中学,它位于台儿庄区的大运河畔,这片土地曾因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大捷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远远地我看见二中门前硕大醒目的标语:迈入校园,走进崇高;信步走进校园,有着同样的标语:迈出校园,展示崇高。旁边还有类似“今天我想做几件崇高的事”“今天我做了几件崇高的事”的提示牌。每天同学们由此门进出,自然而然地走进崇高,又带走了崇高。走进崇高理念深入每一个角落,贯穿在每一位师生的教学相长中,更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他们在每个星期一早晨的国旗下演讲中,从校长到普通师生登台畅所欲言,激情发表各种认识和看法;他们在每周一诵、每周一歌等活动中琅琅诵读、引吭高歌,身心受到了崇高的陶冶和养成;他们寻找家乡变迁之根、农民质朴之根、传统文化之根,也寻找志存高远的人生梦、造福桑梓的家园梦、振兴中华的报国梦;他们自下而上、层层推进,开展了评选“崇高教师”和“崇高学生”活动……而这些都紧紧围绕着走进崇高理念。今年3月,该校高二年级学生郭方旗在校外拾到一个钱包,内装1600多元现金及身份证、银行卡等,他根据线索寻找到失主,原封不动地归还了,回到学校后没跟任何人说。而他本身是个孤儿,一直受着社会救助,如今却以自己的崇高行动反哺社会。放学了,我跟随学生们一起走向校门,我看见他们身着校服,胸前是火红的校徽,背后印有“走进崇高”四个大字,他们骑到转弯处秩序井然地下车,推着车子一步一步地走向大门,展现着各自的崇高。同样是这些学生,过去无论是进校还是出校,他们都一窝蜂地你拥我挤,争先恐后,碰撞、剐蹭伴着呼喊、咒骂,叫一旁的值班教师无可奈何。走进崇高理念引入校园后,学生中盲目攀比、追逐名牌、玩乐逃学之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奋发勤学成风、尊师敬亲成风、勤俭节约成风、文明谦和成风,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升学率也逐年递增。

2016年5月,浙江省天台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走进崇高理念的基础上,一次在30个单位建立了30家践行基地,一举成为全国第一家走进崇高推广示范中心。推广走进崇高理念半年来,全县就涌现出了“崇高少年”“最美护士”“崇高老农”等十余位崇高典型。该县县委书记李志坚深有感触地认定建立走进崇高践行基地,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有效举措。

走进崇高研究院麾下现有三支推广并践行崇高的团队:第一支是走进崇高先遣团,系北京志愿者赴内蒙古浑善达克大沙漠和张北地区盐碱地植树造林的团队。在千里荒漠筑起绿色长城的同时,也在人们的心灵里植出一片崇高的绿荫,更在社会文明的沙丘上挽手树起一片崇高的风景线。贺茂之率领他的团队,在活动的初期就积极参加并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崇高行为,称赞他们是走进崇高的先锋团队。活动的组织者廖理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很是振奋,表示愿意接受并推广走进崇高理念。作为院长的贺茂之便亲自授予他走进崇高先遣团的大旗,任命他为先遣团团长,之后又任命他为该院副院长。这无异于在这个团队的大脑里安了个风向标和发动机,他们的热情格外高涨,人员迅速增加,迄今已发展到7000多人,义务植树170多万棵。廖理纯被评为2014年北京十大榜样,获得2015年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首都道德模范奖。

第二支是走进崇高健康服务团,系以方明教授研制开发的“实宜技术”(即食疗技术)为主,同时配合以心理疏导等方法,解决患者看病难和治疗疑难杂症的团队,对前来就诊者一律是义务服务、无偿治疗。贺茂之亲临现场考察后,为其归纳概括了“实宜技术,崇高理念,科学举措,造福人寰”的特点,并授予了走进崇高健康服务团的称号。方明几次表示:“加入推广走进崇高理念的行列,结束了我们的流浪生活,怎么能不百倍努力呢?”现已治愈患者6万余人,“走进崇高”的旗帜也飘扬到了孟加拉国、阿联酋和柬埔寨。

第三支是走进崇高教育先行团,系倡导早期教育和根系教育,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自强、自制力的团队。

加入走进崇高大家庭后,这三支团队共同的感受是豁然开朗了,目标明确了,境界高远了,油然产生了找到组织、回到家的感觉,是走进崇高理念在时刻鼓舞、推动和提升着他们,他们也自觉主动地在践行着崇高、拥有着崇高,工作每年都在上台阶。

走进崇高研究院坚持“面向崇高典型以聚光”的一贯方针,除对计划中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各领域大师、将军及各行业杰出人物进行研究宣传外,还特别注重在全社会发现、扶植新的崇高典型。2012年11月,枣庄二中高三年级学生龚钰犇在上学路上舍己救同学,不幸被大货车碾碎了右腿。贺茂之代表走进崇高研究院顾问、枣庄籍老诗人贺敬之并携带由老诗人题写的“崇高青年、学习楷模”牌匾和李景上将“学习龚钰犇,争做崇高人”的题词以及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社会各界捐款4万元,第一时间专程赶到龚钰犇接受治疗的医院进行慰问,对龚钰犇舍己救人的崇高行为予以肯定和激励,并向医院领导介绍了龚钰犇的事迹,医院对其治疗给予了特殊照顾;贺茂之还专门向有关领导建议,尽快为龚钰犇申报见义勇为事迹,大张旗鼓地树立起这个崇高典型。龚钰犇的事迹一经媒体宣传,即被网友称为“最美中学生”,先后荣膺“山东省道德模范”和“山东省见义勇为优秀分子”的称号。待到龚钰犇进入大学后,贺茂之热切的目光仍在关注着他,分别于2013年11月和2015年5月来到他就读的山东工商学院看望他,为师生们作了“学习龚钰犇,争做崇高人”的演讲,鼓励他勤奋学习、自强创业。

2014年8月,走进崇高研究院联合中国盲人协会,义务组织举行以“播撒光明,走进崇高”为主题的助盲复明手术公益慈善拍卖活动,将征得的书画、雕塑等艺术品公开义卖,为全国各地亟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的盲人募集善款,一举解决了500多位盲人的人工角膜,使曾在黑暗中摸索的他们得以重见光明……

崇高之火燎原

作为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走进崇高研究院代表的是一种民间研究力量,它本身没有经济收入,仅靠向社会有识之士“化缘”、接受捐赠苦苦支撑下去。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公益性机构,却敢于搭建起自己的理论创新平台,提出了走进崇高理念。这个理念提出时,恰逢各种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乱花迷眼”、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时期,它与当前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紧密结合,把握时代强劲的脉搏,承担时代神圣的使命,聆听时代雄浑的声音,回应时代激情的呼唤,吸纳融通了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孔子的“君子人格”、孟子的“大丈夫气概”、张载的“四为”志向和鲁迅的“中国脊梁”等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资源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推动理论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带着血性和勇气,终于应运而生。它以“锻铸真、善、美之辉煌”为追求境界,“以实现人格优秀、社会和谐、祖国强盛、人类美好”为终极目的,明确了“为什么人的问题”,而一家家践行基地和示范基地的落地扎根,一支支团队的相继成立,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欢迎。

身为“掌门人”的贺茂之挚爱崇高文化,视“院”为家,将推广走进崇高理念当成一种信仰、一个理想和一项事业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乐此不疲,浑身迸射着无穷无尽的激情与力量。与他面对面地交流崇高文化,你丝毫感受不到一位古稀老人的垂暮之气,有的是年轻人的朝气、生气与锐气,激昂慷慨的话语,伴着坚定有力的手势。退休十年,他退而不休,初心不改,与走进崇高理念共成长,最大的欣喜、最大的收获,付出努力最多的、最快乐和最难忘的事情无不来自创办走进崇高研究院,一天天地参与并见证着走进崇高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队伍日益发展壮大。这其中不仅贺茂之在完全尽着义务,而且其他顾问、名誉院长,该院书记、政委和指导专家们也都毫无报酬,却都欣然踊跃参与其中。他们都是在“走进崇高”!

贺茂之多次表示,他是在感动、感激中推广走进崇高理念,以实现感恩之心愿。他在《七十感怀》中写道:“年届古稀未觉老,人生五味略知晓。学海丰美初荡舟,书山奇丽正登高。秉道继学方挥臂,履责行义刚施韬。厚爱挚情无尽力,追星赶月进崇高。”

(作者系山东省枣庄市作协副主席。本版图片均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