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对话:文艺界集结再出发

来源:人民日报 | 葛亮亮 王 珏 申 茜 臧春蕾 王锦涛  2016年12月08日06:43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文艺界集结再出发

编者的话:

《这边风景》《江南三部曲》等优秀纯文学作品,《海棠依旧》《琅琊榜》等影视作品,《盗墓笔记》《寻龙诀》等网络文艺……多种艺术形式各展风姿,丰富着人民的精神世界。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文艺也大放异彩:我国取代美国成为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曹文轩、刘慈欣等作家艺术家获世界级奖项……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文艺家沉下心,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文艺风气为之一变,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各种文艺形式成果丰硕,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下,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作用不可或缺。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那么,文艺界应如何切实落实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要求?请看专家对话。

民族复兴 文艺繁荣

文艺既是保持民族特性、巩固民族认同、庚续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也是整合民族力量、牵引民族前进的精神资源

记者: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文艺和个人、社会、国家存在怎样内在的联系?

陈晓明:“人譬诸花草,文艺就是雨露。”人类有精神需求,文艺是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求知、观影娱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会有更高要求。

廖奔:文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精神面貌的体现,而且能有效作用于当时的社会精神,潜移默化地引领时代心理。优秀文艺作品作用于个人层面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作用于社会层面则纯化风习、氤氲祥和;作用于国家层面则凝聚民心、增强向心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经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就在于历代社会生活、文艺所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刘庆邦:文艺还是不同国家间最好的交流方式。不少外国朋友告诉我,通过读《论语》《孟子》了解到中国人讲求平和、不把事情推向极端的价值观。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帮助外国读者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文艺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

张江:文艺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参与塑造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只有发达物质成果的“跛脚巨人”,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民族复兴的路途上,文化既是保持民族特性、巩固民族认同、庚续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也是整合民族力量、牵引民族前进的重要精神资源。有了文化的滋养,有了精神的助推,才能历经磨难而不坠青云之志,才能动员全民族力量去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震烁古今的伟大事业。

响应时代 承担使命

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

记者:一代有一代之文艺,一代有一代之精神。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火热实践的伟大时代,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应当如何响应时代召唤、承担时代使命?

陈晓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会深深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

刘庆邦: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大原因就在于一些人价值观的缺失。文艺工作者要发挥文艺“铸造灵魂”的功用,不能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不像有些人乐于渲染人性丑恶的一面,在小说《黑白男女》中,我努力聚焦工亡矿工家属怎样走出悲痛继续生活,更想突出中华民族坚韧顽强、善良自尊、牺牲奉献的精神,让读者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汲取不屈的精神力量。

许柏林:时代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的宝藏。作为影视工作者,我们也应当扎根时代,关注各行各业平凡而伟大的人们,捕捉社会感人肺腑的故事,撷取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用镜头记录下国家蓬勃发展的斑斓画卷……最近几年就涌现了不少优秀影视作品,如《失恋33天》聚焦青年男女的情感波折;《湄公河行动》致敬缉毒战线上日夜奋战的公安干警;《智取威虎山》重现红色年代的英雄史诗;《战狼》记录了战士保家卫国的默默奉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文艺,为何要坚定文化自信,应当怎样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

张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背弃了自己历史文化的国家,不可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艺上的文化自信,包含在整体的文化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文艺之“钙”,强健着文艺的筋骨;文艺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文化自信,辉煌屹立的艺术高峰,必然进一步夯实和强化文化自信。只有坚守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文艺才能为民族、为人民寻找精神的安放之所,才能焕发活力与生命力。

许柏林:文艺如何坚守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具体说来,文艺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护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应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表现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应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引导人民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应弘扬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性……

扎根人民 讲好故事

既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又要兼容并蓄,扎根时代创作沃土,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艺术家应当继续从哪些方面努力,为人民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精品力作?

刘庆邦:精品,是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打磨出来的。这就要求艺术家摒除浮躁,既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艺术定力,又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拼搏精神。社会发展一日千里,艺术家也不免有焦虑。但只有排除外在、内心的干扰,沉静下来,艺术家才能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创作出好作品。

张江:艺术家以人民为中心去创作,热爱人民,调动所有艺术灵感去表现人民、服务人民。文艺工作者应当牢记,是人民养育了文艺,人民赐予了文艺家掌声和鲜花,要对人民心怀感恩。以人民为中心去创作,艺术家应当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身入”“心入”“情入”,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陈晓明:创作优秀作品,既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同时也不能闭门造车。除了要关注时代、深入生活外,艺术家也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中国文艺要想在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能单靠民族特色,还要能融合世界优秀艺术的经验,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真正丰富的创新性特质打开通道。

许柏林:中国文艺创作有极为肥沃的土壤: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人民丰富的生产生活……这些都是创作的“沃土”。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扎根创作沃土,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