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心里有人民 肩头有责任 笔下有乾坤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来源:文艺报 | 郭文斌  2016年12月07日21:51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2016年11月30日,虽然是初冬,但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里却温暖如春。这是中华民族演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天,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民族重建“文道”,重修“艺德”。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传统又现代,既理性又诗性,既有哲学高度又有美学感染力,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厚重感,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怀,既有宏观建设性又有微观操作性,可谓新时代的“文心雕龙”。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文化观、人民观、创新观、理想观。整篇讲话就像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文化观是根,人民观是杆,创新观是枝,理想观是花果。浑然一体,声情并茂,听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极具历史穿透力和现实召唤力。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根基性、价值观的决定性、人品的重要性、艺术理想的引领性的强调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总论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在讲到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我到世界各地,只要一谈到中华传统文化,人们莫不表示敬重。”从中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甚至体会到他内心的着急和希望作家艺术家将其弘扬光大的殷切期待。

接着,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文运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点出“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火”。让文艺家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为文艺家提出四点希望。在第一点希望即新文化观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在此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让人想到古人所说的“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他要求文艺家要有“史识、史才、史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由中宣部等部委推动支持,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即为有力的证明。节目在央视四套、九套、一套和一些地方台播出后,反响十分强烈,甚至有不少人进行了生活化复制和精神性借鉴,其中第二季多次获得国家纪录片大奖。一个家族能够传承千年,其历史跨度超过许多民族、国家。一部族谱能够保留千年,无论是战乱还是瘟疫,都未能让它从大地上消失。一个村落能够成为状元村、翰林村、将军村、长寿村,能够几百年来没有刑事犯罪,能够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断既是历史史实,又是生活真实。

在阅读这些台本的时候,我在想,一个受过重伤的人,最重要的是恢复元气。当下社会,各种危机困扰着人们,说一千道一万,其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恢复这些隐藏在人民之中、深埋在岁月深处的原始生命力。就像古人几味草药就可以治好的病,现在动辄要成千上万元的花费。这种高治理成本源于我们迷失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技”之层面,而忽略了“技”之上有“术”,“术”之上有“学”,“学”之上还有“道”。一些在“技”的层面需要千斤之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在“道”的层面也许用四两力就够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宝”,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家底,是中华儿女理应继承下来的看家本领。

就我个人的文学创作而言,拙著“农历”系列、“安详”系列之所以能够受到读者欢迎,一印再印,正是得益于自己转身“回家”,从热衷于先锋性创作转向对祖先留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礼敬和自觉书写。

在第二点希望即新人民观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要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在这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要视个人小悲欢为全世界。

近几年,我以一位文化志愿者身份,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对中华文化如何对接时代,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如何解决精神空虚问题,如何引导人们走出价值迷茫、焦虑和抑郁,如何有效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在最朴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享受生命、本职本分进行了一些实践,效果让人惊喜。在拙著《寻找安详》和《醒来》的写作过程中,我切实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的意义。也让我切实感受到“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而“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是多么重要。

在第三点希望即文艺的创新观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仍然以《记住乡愁》为例,它让全世界人民看到,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种生活是那么自足、自在、自得、自由、潇洒、浪漫、诗意、喜悦、幸福、圆满,但成本却非常低。它让全世界人民看到,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民族,其变得强大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弱小者,发达的目的是为了接济困难者,那里的人们“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奉行“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秉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让全世界人民看到,形象生动的中国之“中”,活灵活现的中国之“中”,其表现在生命上是清净、平等、觉悟,表现在为人上是温良恭俭让,表现在伦理上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表现在管理上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民族,她把生活成就和生命成就相统一,把个人成功和集体成功相统一,她既关注个人幸福,也不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记住乡愁,不但是华人之福,更是人类之福,不仅是中国梦,更是人类梦的一个模型。

第四点希望即文艺的理想观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我曾在文章中写到一位反社会的青年因为读了《平凡的世界》和《了凡四训》而浪子回头,重新做人,最终成为一位道德模范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讲“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要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对此,我个人非常有感触。自己的一些演说和行为之所以影响了一些人,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也许正和自己意识到这一点有关。为了让大家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近年来,我先后向全国公益平台捐赠了100多万码洋的拙著,从中切实感受到了一种“知行合一”的感召效果,也切实感受到了一种放下“自我”的喜悦。当我看到一所著名大学40%的学生有生命无意义感,我特别想告诉他们,当年的自己也是如此,但是通过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我终于走了出来。我现在不但没有无意义感,而且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悦和人生的幸福。为此,我特别能够意会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生命情怀。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静夜再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感受到他的讲话体现了对传统的无限敬意、对人民的无限爱护、对创新的无限鼓励和对理想的无限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