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创作这个伟大时代的新文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07日07:44

剧作家 罗怀臻

演员 唐国强

作家 刘庆邦

美术家 徐 里

编者按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继两年前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之后,习总书记再度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时代发展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引起文艺界强烈反响。近日,本报邀请几位与会的文艺家畅谈感想,抒怀建言,以飨读者。

伟大时代需要文化创建

剧作家 罗怀臻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意韵丰富,博大精深。这次在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的讲话又给大家带来一次惊喜——非常全面,具有当下感,可以说是文艺理论新的收获。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次讲话是革命文艺理论新的发展,同时又融入了以欧洲文艺复兴为标志的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思想,并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指导中国文艺的创作与发展。其中部分语言会像警句、箴言一样,在全民中流传。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不免联想起7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那次讲话也带有当时的时代特征,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的时期,作为一个年轻的革命党的领袖,捕捉到了时代的先进理念,提出了文艺创作的思想方针,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深得中国文艺人的心。70多年后,从这次讲话回望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可以感觉到一个政党从年轻走向成熟,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革命时期的文艺创作当然会带着某些思想宣传和舆论工具的色彩,而习总书记的两次讲话,尤其是文艺界“两会”的这次讲话,更加强调要让文艺回到文艺,让创作回到创作。

再有3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再过5年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我们可能习惯性地以为党和政府会部署这些节庆的主题创作,结果没有。这是不须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政治自信、文化自信。也说明了革命党夺取政权、获得政权最终目的是为什么?是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去追求艺术、创造艺术、享受艺术,让他们去追寻心目中的真善美的文学艺术理想。

所以,我们看到这次讲话通篇都在谈文艺创作的规律,高屋建瓴,意义非凡。在谈文艺创作时贯穿全部的核心是创新。两年前的文艺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次讲话,习总书记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独立地作为箴言和警句般提炼出来加以强调。

什么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理解就是文化的转型,相当于诗经到汉赋,汉赋到唐诗,唐诗到宋词,宋词到明清小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反观现在,我们通常是身处宋代,每天高喊振兴唐诗,或者身处唐代,每天忧患为什么汉赋在当代衰落?其实,写宋词的人从来没说要背叛唐诗,也没有人指责他们背叛了唐诗。李清照一样写出好诗,但她的代表作在词。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标志性的文艺,如果我们现在还是用70年前、50年前哪怕30年前的作品来指导今天的创作,怎么可能出现高峰之作?文学艺术的高峰之作一定是转型之作,是各个局部的创新累积的一次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所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10个字很科学,是对当代文艺创作的一种理论贡献。

这一两年还有一个特别偏狭的问题:一谈文艺创作的发展繁荣,就理解为主题创作,理解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即时性配合。这其实也是一种浮躁和功利欲的表现。及时反映现实的创作永远是必须的,歌颂革命历史进程的主旋律必须花大力气去创作,但是如果仅仅热衷于赶节庆、搏题材、凑热闹,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上海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时也创作了大量节庆作品,但最后留到今天的还是10周年时的小提琴曲协奏曲《梁祝》、越剧《红楼梦》和40周年的京剧《曹操与杨修》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今天我们身处伟大时代,伟大时代就要有一种创建,以继承为背景的创建,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转化过程中完成创新的。同时我们的文艺要想让人民悦目、悦耳、悦心,提升境界、陶冶性情,就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表现,对普通情感的表现,对普遍人性的表现,而不是都在做宏大叙事或者用文艺形式简单地歌颂好人好事。珍惜历史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时代转型,让文艺回到文艺,让创作回到创作,这是习总书记讲话中最宝贵的精髓,也需要我们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用充沛昂扬的激情,持续推进文艺创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民族的优秀作品。

(郑 娜采访整理)

艺术家肩负历史使命

演员 唐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极具亲和力和文学素养。他指出:“一个艺术家应该把自己的艺术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做到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有文化自觉、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这十几年来,我大都在拍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学到了很多,也感受到很多不足和遗憾。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懂历史的不太会写戏,基本是在罗列事件,“见事不见人”;会写戏的又不太懂历史,或历史观有分歧。主管部门要有规划地抓题材、抓创作队伍,强化团队精神;要造就一批人,多年合作,配合默契,朝着一个目标拼搏。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的拍摄条件都是很艰苦的,创作环境也很重要,资金拮据,捉襟见肘,很难出精品力作。主要演员和重要群众演员的素质差距很大,常常是“水落石出”,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播出环境也极为重要。电视台对此类题材的收购价格应该提高,媒体的宣传力度也应该加强。我曾拍过的电视连续剧《东方》,当时投资每集120万元,电视台只出到80万元一集收购,虽然有省、市委宣传部的资金支持,但长此下去,很难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外,评价体系的公开、公正、透明也不可小视,因为这是风向标、温度计。评价机制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群众层面上?城乡结合部的人群能否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民意”?所以,题材规划、创作队伍的培养、创作环境和播出环境是个系统工程,主要管理部门要有前瞻性,见微知著,因势利导,还要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还要说说“去库存”,一提“去库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房地产业,其实电影、电视剧的“去库存”任务也很重。每年有多少库存的电影、多少电视剧不见天日?近10年了,这是多大的体量?我认为,库存的70%以上都是好东西。可不可以考虑在地、市、县级电视台播出?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库存”?电视能否进社区、下基层呢?

(苗 春采访整理)

与矿工同呼吸共命运

作家 刘庆邦

两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做系列重要讲话,说明党对文艺工作非常重视。这次讲话内容更丰富了,听后有很多感想。

讲话强调文化自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基础性的自信,是其他自信的保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灵魂就是没有生命的躯壳。文化是较宽泛的概念,文学这个概念更有集中性,更具高端性、基础性、母体性。讲话中提到的几位都是写小说的作家,如鲁迅、茅盾、歌德、托尔斯泰、路遥,提到的作品都是文学作品,所以文化自信首先是文学自信。作家首先应该对中国文学建立充分自信。有一段时间作家的文学自信不牢固,一窝蜂地学外国作品,比如很多作家模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模仿的是表皮,这是不自信的表现。要发展繁荣文学首先要有自信,读学经典,表现中华传统文化。

习总书记提出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提出人民不是抽象概念,是一个集合起来的四有综合体,四有即有血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我们的创作需要扎根人民。我们这代作家赶上了好时候,比前代作家写作时间长,前代作家经历了战乱、动乱,写作时间不长。我从1972年开始写第一篇小说,至今写了45年。写这么长时间有个写作资源问题,人的精力有限,写作资源匮乏就要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矿工也是人民的一部分,为人民服务也是为矿工服务,我不断写煤矿,不断到矿工中去,至今已写了3部煤矿题材的长篇小说《断层》《红煤》《黑白男女》。我每年都到煤矿去,长时间定点深入生活。2013年我申请到河南大平煤矿定点深入生活,那里发生的矿难死了148人。我每天走访死难矿工家属,回来后整理素材,2014年下半年开始创作,用半年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黑白男女》。这部小说首印8万册,加印4次,被评为2015年中国好书,刚被评为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大奖。回顾这部小说创作过程,重温习总书记讲话,引起很多共鸣。习总书记说生活中有昂扬也有沉郁,有喜剧也有悲剧,理想和现实生活有很大落差。我的这部小说写了家庭不幸,矿工悲剧,没有写得期期艾艾,而是写出大爱和悲悯情怀,以悲悯情怀写不幸的痛苦的人,写出中华民族坚忍、顽强、生生不息的精神和美德,是心灵的画卷、人生的壮歌、生命的礼赞。使读者读后既能得到心灵慰籍,又能从中汲取不屈的精神力量。虽然写的是矿难后的生活,但自己看后先是感动了自己,我夫人给这部小说打字时感动得流了眼泪。这部作品倾注了我很多感情,要感动读者先要感动自己。

煤矿生活是个富矿,我与矿工有血肉联系,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写起他们贴心贴肺。习总书记说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中国故事可讲,有一个怎么写的问题。写煤矿文学眼光要放宽,要超越煤矿行业,写人的情感,写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今年我写了十多个短篇小说,今年申报的定点深入生活是回老家河南沈丘县,为下一部长篇做准备,这是我的第十部长篇。写作需要意志力,克服浮躁情绪,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心灵的呼唤。

(杨 鸥采访整理)

中国精神是创作内核

美术家 徐 里

如果不反映时代特色,不能在内容、形式上谋求突破,后人能在我们作品中看到什么呢?

何为优秀作品?在我看来,它要体现两种精神,一是中国精神,一是创新精神。

“中国精神”四个字的内涵广、阔、厚,弘扬中国精神,就要认真地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就要深入全面地学习、了解和继承。美术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中国精神通过美术作品彰显出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创作中倡扬中国精神,并不代表排斥世界文明,而是倡导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相互交流借鉴。

另一方面,创新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标识,它体现在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的作品不反映时代特色,不能在题材、内容、形式上不断谋求突破,那么50年、100年后,后人能在我们的作品中看到什么呢?

结合数年来的创作历程,我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精神是创作的内核,创新意识是技艺精进的动能。我的绘画题材虽然跨越了油画和中国画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是深追到底,都是以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境界支撑这些形式上的表现手法。早年对西藏宗教题材油画的探索使我的绘画风格得以沉静下来,也正是得益于这种沉静,我开始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和精神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读了很多古代文献和思辨哲学的书籍,也在油画创作间歇研究书法,探索中国水墨意趣所在。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时间的浸润并不是立即就能生发出艺术形式,这种精神意蕴是近几年才从我的作品中显现出来的,无论是意象油画山水的当代语境表达方式,还是书法、水墨作品的文人法度,都是我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是具有时代气息、蕴含当代审美观念的。我想,无论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中国传统的水墨,都应该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是自己生活和学术积累的一种体悟。

持续的学术积累和生活阅历确实让我对各种绘画表达方式产生创作欲望,让我的视野更加开放和多元。现在,我正在进行意象油画山水的探索,但无论何种表现形式,都会以中国文化的精髓为本源,表现中国气象和民族精神,凸显一种具有中国人文精神个性的油画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