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孤傲的雪豹与最后的贵族
来源:文艺报 | 秋 水  2016年12月07日06:57

国内诗人昌耀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尽管两人因年代不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等等原因,诗歌风格迥异,但同样的命运多舛,令他们诗中都散发出苍凉和孤独之感。相比而言,昌耀更像一只高原上独闯天涯的雪豹,诗歌中充满着对命运的抵抗、挑战和反思;而里尔克更像是一个没落的欧洲贵族,对庸常生活的失望令他深深体会到人性与生俱来的孤独。他奔波的一生也像是一次次身心的出走。里尔克的诗歌里更多的是灵魂与命运和解式的哲思,具有深邃、阴柔的贵族气质。从这两位诗人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个诗人心中渴望成为的那个自己,都将对形成他(她)个性化的写作气质发挥着持久的作用。

孤独的雪豹昌耀

众所周知,雪豹是独居的高山动物,找到配偶后也只成对居住,不会群居。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的昌耀,个性刚韧,将内心的苍凉和疼痛不断付诸于诗歌,借以呼唤和坚守灵魂。

昌耀的诗总能立刻带人进入到那种巨大的场域里——站在苍茫的高原戈壁,如针尖般的雪粒不断地吹打在脸颊上。和落地即化的雪花不同,它是固体,有金属的质地,扣之如有轰响。

昌耀西部生活中的体验于诗歌中得到升华,体现了诗歌特有的超拔脱俗的可贵品质,开拓并实践着属于他的独特而巨大的情感世界与美学空间。昌耀通过史诗般的抒情风格,在对西部文化及高原景观的呈现与重塑中,反映出的现代意识、忧患意识,体现出一个诗人作为灵魂书写者的高度觉醒。在中国特殊的集体失语的年代,在朦胧诗盛行的年代,昌耀的诗歌仍散发出惟我独往的决绝,表现了一个杰出诗人独特的美学担当和探索精神。经过时间的淘洗,他的诗非但不落伍,且独树一帜,大气开阔,直到今天都能给我们的阅读和书写带来惊喜和启迪。他的诗也因此已超越了个人,融入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之中,已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史,更是他笔下的家国史。

昌耀用他骨子里渗透的孤傲,为汉语诗歌史贡献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本。

最后的贵族里尔克

如果说昌耀像一只孤傲的雪豹,里尔克则像是最后的贵族。读里尔克,脑海中会浮现出被海浪不断冲刷着的岩石峭壁,潮湿而阴郁。

说里尔克是最后的贵族,我相信更多的理解应该是指他具有贵族精神,而他将这种贵族精神忠实地运用到他个人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及追求当中。

里尔克的世界里,除了诗和远方,更有冥想和死亡。里尔克说,“每个人身上都含有伟大的死亡,它是万物围着旋转的果实”,他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直面死亡并为死亡注入的强大力量,都具有很强的启智意义,也深刻地影响着向他学习和借鉴的诗人。

里尔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生,也是他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使得他的诗歌虽然有各种痛苦的、绝望的和死亡的情绪,却也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他用诗性的心去看待自然和身边的人和事,参悟生存哲理。他强调个人在世的根本处境——绝对的孤独无助,现实世界不能给人的存在提供什么根据,社会习俗则只能使人陷入非真实的存在状态。人生艰难而充满孤独,个人想要获得真实的存在,只能借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两位诗人的影响

两位诗人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就我所感受到的,昌耀常用的一些诗歌修辞形式被不断传承。他写于1993年的一首诗《意义空白》,每一句都是以“有一天你发现”为开始,整首诗就是对人类的警醒及预言,这种深刻的思辨,令人十分难忘。像这样的修辞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在昌耀的诗歌中随处可见。而前不久我朗诵的诗人毛子的一首近作《回旋曲》,以及天乐同学的那首《西红柿是哺乳动物》,在形式上都与此诗相同,但很显然,这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情绪,所反映的内心诉求等等都完全与昌耀不同。也就是说,即便在当下,相似的修辞形式并没有影响他们各自的诗,仍能够予人以阅读和思考上的新鲜感。所以说,尽管时过境迁,但无论在诗性、情感还是思想方面,经典修辞的运用仍十分有效,成为一种表达方式的母体,被诗人们所继承和发展着。

另外,昌耀作为西部诗歌的代表,其宏大的格局和无限延展的空间,仍不断地在影响和拓展着诗歌在场者尤其是北方诗人的视野,他在诗作《一百头雄牛》中反复写到牛的生殖器官,读来却毫无淫秽之感。诗歌迅速将人带入广袤的西部场景,仿佛黑压压的公牛正由远及近映入眼帘,扑面而来的雄性气息,凝重而磅礴,彰显诗人义薄云天的豪迈之心的同时充满了原始的神性。

昌耀只有四句的《斯人》,形式精短却意境高远,具有强大的内在张力,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展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当代诗人马行的诗歌《大风》“塔里木,大风分两路/一路吹我/另一路跃过轮台,吹天下黄沙”。两首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歌极致凝练的语言予人心灵极致的震颤,正是诗歌最大的魅力之一。

里尔克作为享誉世界的国际诗人,对中国新诗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精彩纷呈的意向与抒情的结合是里尔克诗歌的重要特征,《秋日》《豹》等代表作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另外,里尔克的哲思和宗教情怀更加引人瞩目,令其可以被称之为诗人中的预言家。他曾说:“诗是经验”,而事实上,由于个人在理解上的差异,致使每个人的经验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对诗歌写作而言更为重要的“超验”。里尔克的“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每个人身上都含有伟大的死,它是万物围着旋转的果实”等诗句都蕴含着哲学和宗教性的思想光芒。而诗歌中的思想性即哲学意味,不断地被诗人们所认可,它是诗人想象力与洞悉力的双重体现,既是一首诗的骨头,也是诗人通过诗歌创造另一个世界的必要媒介,令一首好诗得以成立。

里尔克充满浪漫色彩的一生,更像是他不断与现实和解并最终超越现实以实现自我的过程。如果说昌耀用诗歌书写和坚守灵魂,里尔克则是用诗歌超度灵魂。因此,昌耀的诗歌更多地受到草根诗人的青睐,而里尔克的诗歌则更加容易对学院派式的写作者产生影响。

两位诗人的核心气质都具有诗人典型的敏锐、忧郁和孤独,都具有在深陷黑暗与泥泞中努力为自己心灵代言、努力呈现灵魂的勇气。他们的诗也都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实现自我救赎之同时,也令更多人通过阅读获得觉醒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