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闪光的旅程 ——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开学典礼学员代表发言
创造未来
□蓝 野
当代诗歌在获得了汉语诗歌应有的繁荣和发展之后,处于一个众声喧哗的活跃时期。一个诗歌写作者在这样一个喧哗的时代,更应该保持清醒与警惕。在这个时刻,我们来到了引领作家前行的鲁迅文学院,参与当代诗歌史的创造与发展,既觉得适逢其时,又深深感受到一种荣光与使命。
今天我们来了,就是来学习前辈作家如何与自我之外的世界对话,如何找到一个最恰当的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方式。就是来寻找、学习、继承前辈作家、诗人们的风骨和气质的。我们是来认识群星与山峰的,是来向群星与山峰致敬的,也是来寻找渺小自我的。
鲁迅在《野草》中写道:“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经过前辈文学家的创造,它已如影随形地塑造、伴随着我们。作为一位写作者,我们更能时时感受到文学创作对个人思想、情感和灵魂的重塑与提升。我们手中的笔,是可以像鲁迅所说的一样,用来辟地、栽树、掘井,用来沟通与创造的。
大家跋山涉水,远道而来。有的来自美丽而贫瘠的乡村,有的来自经受现代化进程洗礼的城市,我们来到这里,相会在培育作家的美好摇篮,这本身就是美好的中国故事。我们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但要共同经历即将开始的这一程美好的文学之旅。从此我们获得了世界上最美妙的关系。美好的师生情谊、同学情谊就此开始,在这两个月里,在这一生中,我们将以此相称、以此相认。
能够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让我们从这里认识自己,沟通世界,创造未来。让我们在生命中镌刻下这段虽然短暂但终将会熠熠闪光的旅程。
生命中最美的时光
□武强华
大概两三年之前,我还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鲁迅文学院的一名学员。我没有上过大学,作为一名中等医学院毕业的学生现在从事财政工作。我的朋友曾经开玩笑说,不写诗的医学生不是好会计。命运有很多阴差阳错,今天能够走进鲁院,获得这个珍贵的学习机会,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和诗歌。其实,我天生胆小,不喜欢学医,很多次,解剖学老师举着一根骨骼标本叫我的名字时,我正在课堂上低头看汉语言文学的书。我认得那是一根腿骨,但我说不出那些凸凹和结节的医学名称,常常被罚站。我也记不住寄生虫和药品的拉丁文缩写字母。当我的同学们围在人体标本周围观察人体的时候,我永远站在最后面,不敢靠近。我对数字也非常迟钝,常常面对一大堆数字和财务账簿眼花缭乱、头痛欲裂。但我明白诗人从来不是一种职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最普通的人,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甚至也有一份自己不喜欢但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从事的职业。只是我们这一群人,能够以一颗敏感的诗心在庸常的生活中保持着生活的诗性。
对我来说北京是座陌生的城市,我曾经从汪峰那首《北京,北京》中感受到她的激情、苍凉、疼痛和温暖,也被她丰富独特的人文气息所吸引,从今天起我将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心跳和呼吸,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整整两个月时间。从我的家乡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启程时,我对北京和鲁院充满了憧憬和期待,这将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打开诗意的大门
□成 路
写作者是需要理论支持的。理论有两种,一是解决写作技术的,二是解决写作精神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述“文艺工作的普及与提高”问题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讲话》中说:“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一样的‘小放牛’,一样的‘人、手、口、刀、牛、羊’,那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半斤八两?这种普及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对这一论述的理解是毛泽东要求文艺必须提高,换句话说就是文艺需要探索。
我又想到了路遥。他的《人生》把小说人物回归到自然状态中,这就是提高,在那个时代,这也是具有创新意味的。
“提高”一词时常提醒我,让我摒弃了“日常生活临摹性”的写作与“事件代言人”写作,去探究一些有“个性”的文学理想,摸索建立自己诗歌创作的完整体系,要求自己采用“原始文化意象”进行诗歌写作,努力写出另样风格的作品。在这样一种文学理想的支持下,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诗歌,不断努力在技术上和题材上自我超越。在长诗《活时间》的附记里我写下:“我一直以为,诗的写作,超越先贤是努力与向往,而自我超越是挣扎。”这种挣扎是有难度的写作,因为我要“提高”。
为了提高的挣扎往往是孤独的,它的意义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我理解的“市场的奴隶”,不是单纯的经济市场奴隶,还应该包含精神市场的奴隶。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文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家被市场经济困扰了。我个人以为,还应该有另外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艺术家的“美学辨识度”出了问题,也有一些是道德意识出了问题。古人说读书是为了明理。书籍具有引导和教化的作用。我们应该从书籍中学会尊敬,尊敬身边的人和物,尊敬自然里的山、水、石、树木。我的功课是阅读经典。宋代王应麟的《诗地理考》和台湾任遵时的《诗经地理考》两本书使我学会了对万物的尊敬。
我们每一个学员来到鲁院学习,都是想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创作和思考中存在的问题,修正前进的方向。这么多诗歌作者在一起学习、交流、争辩,对于打开诗意之门会有很大帮助。
诗歌的融合与反思
□张巧慧
昨天来的途中我一直在想,北京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鲁迅文学院对我意味着什么?诗歌对我又意味着什么?北京,国家历史、文化的中心,更多时候,她已上升为一种象征。多少人梦寐以求想留在这里。鲁迅文学院录取我们,是肯定、接纳与培养我们。站在这里,我们都是被文学眷顾的人,没有资格抱怨怀才不遇,恰恰要反思: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学识、阅历、胸怀都准备好了吗?
我曾以为诗歌是独一无二的表达。《诗探索》曾经约稿要求我写一首诗。我写了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的一个片段。我所在单位对面原是一小片农田,我亲眼目睹推土机开进工地,农作物被推平,钉子敲下去,高楼筑起来。有一阵子,我几乎每天都用相机拍摄一些场景用以记录城市化进程。但照片并无美感,而散文写作又过于具体,我选择了诗歌,我以为诗歌是无法用其他语言来替换的。但现在我正在慢慢转变这种观念。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一位歌者,诗歌的外延得到了更大的拓展。是的,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或者说所有的美和力量都是相通的。比修辞和技法更重要的是情怀、思想、精神和创造。
诗人们是一些创造者,使用言语创造出了美、思想、形象和力量。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诗人不断拓展着诗歌的表达,突破着原有的局限与临界点,呼唤着鲜活的多元的令人惊讶和震颤的诗歌创作。
纵观中国新诗发展史,每一阶段的辉煌,都保持着对抗和反思,五四时期是对古典文学的反思;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地下诗歌,是对政治抒情诗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是对集体主义的反思。诗人们在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之间做着平衡。从19世纪西学东渐到20世纪80年代诗歌大发展,新诗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审美准则一再变化。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国际化的交流与碰撞更为明显。世界范畴的文化交流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责任。作为汉语写作者,如何保持母语的优秀传统,又如何体察世界文明,把传统性和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结合起来,考量着我们的视野和格局。
沈从文曾自命为乡下人,对于北京来说,我们都是乡下人。那么,乡下人来喝杯甜酒吧,让我们记住这份甜并且消化它以滋润人生;让我们记住这份甜,并且在甜美中保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