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求雨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新海  2016年12月07日10:41

  求雨,又叫祈雨,是农耕文化中的一种神秘文化,是围绕农业生产的一种人类祈求降雨的仪式,在大多数的传统宗教里,认为降雨是属于水神所管辖。例如龙神、龙王、天神等。故当久旱不雨时,人们会祭祀相关的神明,举行祈雨的仪式,祈求降雨。

  求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悠久的历史,如古埃及、古罗马、古印第安人等都有求雨的悠久历史。在西方欧洲、东方日本,历史上都曾盛行求雨祭祀的仪式,尽管形势不尽相同。日本长野县南佐久郡有求雨石,在天不下雨时,人们就用它来求雨。还传说该岩石上住着天狗,傍晚时来到这岩石下,就会听见咚咚的鼓声。石川县鹿岛郡的求雨石,传说是从前山中的女妖那里拿来的,天旱时,用它来求雨必有甘霖。还有爱知县宝饭郡的求雨石,是拾石神社旁边的一块大石,被人们奉为大岩雨大师,用此石求雨,亦很灵验。

  我国广西、云南及印度、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求雨祭祀仪式。我国彝族地区的祈雨就非常盛行。他们在每年的三、四月间的干旱少于季节,就以村落和家族为单位,相约到附近的最高的山顶的树下,摆设祭坛,在祭坛上铺垫青松毛,摆上酒、茶、米、肉等祭品,点起清香,杀鸡宰羊,敬奉“天龙”,祭天求雨。据说,有时,祈雨还真灵。在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北部部分偏远地区,人们常常会选一对青蛙为其举行婚礼来求雨。

  祈雨,早在中国西汉时期历史就有记载。《晋书•礼志上》:“武帝咸宁二年春分,久旱••••••五月庚午,始祈雨於社稷山川,六月戊子,获澍雨。”《太平广记》卷三四二引唐薛永弱《集异记•赵叔牙》:“通状祈雨,期三日雨足。”清房鹗《东城杂记》卷上:“信州怀玉山有画罗汉,郡中每迎请祈雨。”求雨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是中国农耕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行为,它真真切切的想把“地上没有天上求”的思想变成一种理想现实。我国北方地区常年干旱无雨,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就烧香祷告,祈求上天使威生云,生雨救民。

  其实我国求雨最为普遍的地区是在西北干旱少雨的广大地区。特别是甘肃、陕西、青海三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在甘肃的河东、河西及陇中地区等都普遍存在,尤以河东、陇中为甚。由于这里是地处内陆的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大都不足400毫米,有的甚至不足200毫米,又缺少地面流水,使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及生活对降雨十分依赖。为了庄稼生长,五谷丰登,生活美好,求雨,就早早地被人们用以主要的祭祀活动中了。我曾在河东、陇中的平凉、泾川、天水、秦安、定西、通渭、靖远、会宁、榆中等不少地方见过求雨的仪式,有些仪式甚至非常古老。求雨大都是在春天和春夏之交的庄稼亟需水分的干旱季节进行。主要是以祭神灵、祭天神、祭龙王或祭当地民众供奉的神灵牌位、部族供奉的神仙牌位等,祈求祭祀的神灵转告天神或龙王给久旱的大地降雨,使庄稼茁壮生长,保佑生灵,保佑百姓。

  我见过的最为隆重的求雨祭祀仪式,是在会宁县东南部的老君坡。这里地处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两省区及甘肃省的会宁县、静宁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交界地带,海拔2000米,属于二阴地区边缘的半干旱山区,是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年均蒸发量1700多毫米,农民基本上靠天吃饭。

  那是1987年的4月初,当时我还在老君坡工作。当地已经有六个月没有下一滴雨了,眼看春天种到地里的小麦、莜麦、蚕豆、扁豆等夏季农作物因干旱发不了芽,就连玉米、糜子、谷子、洋芋都无法下种,万般无奈之下,当地的老百姓在有威望的老人及村长、社长的带领下,决定用古老的祭祀方式求雨。首先找先生(阴阳风水师)选好黄道吉日,搭好戏台,差人请来了榆中县的秦剧团。求雨当天上午10时,所有参加民众及请来的秦剧团部分人员前往新建的庙上(建于明代的老君庙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在供桌上献上礼饼(大馒头)、点心、水果、茶水、现场杀鸡宰羊,献上宰杀好的公鸡和羯羊头,奠酒,鸣炮,然后由主持(一般由先生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诵读祈文,祈文的内容是歌颂天神、龙王及供奉的神仙的功德,倾诉百姓因天旱带来的疾苦及祈求降雨的祈愿等。祈文诵读完毕,还有民众代表在供桌前跪下,再焚香向天神或龙王许愿,若求雨祭祀后三天之内或近日老天降雨,还要向天神或龙王还愿。然后,村民开始打筒子鼓,耍狮子,舞龙,跑旱船,扭秧歌,玩社火,期间,唢呐等乐器连续吹奏祈雨乐曲,不断燃放烟花爆竹,以提醒天神或龙王。中午时分,求雨祭祀结束,村民设宴席招待请来的先生、贵宾、剧团演员等。下午,由秦剧团开始唱戏。一般是每天唱两场,分别在下午和晚上进行。按照过去的经验,求雨后,最快一天后下雨,一般是第二天或第三天开始下雨,也有再稍后几天的。这一次到第三天,还不见下雨。有些村民就开始出现不满情绪,下午看戏的人明显少了。因为求雨祭祀活动的花销,都是村民捐的款,有些村民表现出了对祈雨发起人、主持人和剧团的不满,甚至说风凉话。晚饭时分,主持人、村长社长等就分头做村民的工作,鼓励晚上继续看戏。晚上,看戏的人还是少了许多。按照习俗,求雨不灵,唱戏的剧团也有唱戏不尽心,敬奉天神或龙王不诚心等因素。剧团也脸上不光彩。所以,第四天上午,剧团领导找到求雨的主持人及村长社长,主动要求下午为村民献上一场戏,也就是不收钱。看到剧团的人如此诚恳,主持人及村长社长勉强同意,并用高音喇叭向村民宣传,动员下午继续看戏。对于村民来说,反正天旱,夏季农作物大都发不了芽,秋天作物也下不了种,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下午也就有村民稀稀拉拉的到戏场看戏。晌午时分,戏正唱到高潮,西北方向就有云出现,不久,云越来越多,几乎布满天空。当这场戏结束时,天已是阴沉沉的了。不少村民纷纷上台为演员搭红,就是给演员身上披红色被面,一片喜悦气氛。村长在戏场宣布,晚上继续唱戏,希望大家都到场看戏。晚上的戏开场不久,天空就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看戏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雨越下越大,演员越唱越来劲,有村民上台给演员挂红。一直到午夜时分,村民们冒着雨,几乎湿透了衣服,看完了戏。

  老君坡地处黄土高原山区,当时路面没有硬化,还是土路,下了半夜的雨,路面泥泞,汽车进不了山,也出不了山。第五天,难得的中雨还在下个不停,榆中秦剧团被困在了老君坡。傍晚时分,雨渐渐停了下来,村长社长们到剧团领导住地进行了慰问。剧团领导为表示谢意,决定晚上再为乡亲们送一场戏,但也流露出,这一次的求雨演出,由于时间长,加上下雨,走不了,每场戏200元的演出费,将近30人的剧团,除了包车、吃饭、化妆等,已经亏损了。村长社长们表示再为剧团募捐一些款。尔后村长社长们又广播通知村民,晚上还有一场戏,希望大家晚上看戏,并倡议为剧团再捐款。当时,改革开放不久,老君坡山区的村民们刚能吃饱肚子,为了求雨,已经捐了钱,可要再捐钱,一是村民们手头确实紧张,二是也不愿意再捐。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求雨灵验,老天爷下了一场透雨,一场及时雨,因此,一些村民还是捐了款,有1元2元的,也有5元6元的,我也加入了发动捐款和积极捐款的行列,到乡政府大院、供销社、医院、粮管所、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等单位募捐,也有3元4元的,5元10元。当时的工资高的八九十元,少的只有四五十元。能捐出这样的钱,大家已经很不容易了。晚饭后,我将募捐到的130元钱及捐款人员的名单,交到了村长的手里。晚上,和村民们欢欢喜喜地又看了一场大戏。尽管我对秦腔戏不是很感兴趣,但还是认真的看完了。

  第六天上午,空气清新,艳阳高照,山坡上的农田里,嫩黄嫩黄的禾苗钻出地皮,看上去十分的醒目。有些村民已经下地干活了,也有不少村民前来欢送榆中县秦剧团的演员们,拉住演员们的手,说着感激的话,好像是演员们求来了一场及时雨,并表示还会请该剧团来老君坡演出的。

  不知那场及时雨是求来的,还是天气正好变化降了雨,总之,那确实是我经历了的一场不同寻常的祈雨求雨的祭祀过程,那场及时雨,也确实给干旱的老君坡的乡亲们带来了福祉。

  我已离开老君坡28年了,我知道,那里的乡亲们在遇到干旱缺雨时,还在用这种古老的祭祀方式祈雨求雨,其他很多的地方,也还在遇到干旱缺雨时,用各种祭祀的方式祈雨求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是民之所盼,民之所向。 (李新海)